微信公眾號:凡人聊書
謀士在三國的戰爭里地位有多重要,想必每個讀過三國的人都了解,不必贅述。
三國里謀士眾多,神如諸葛亮未見其二,暫不多說,而大多數謀士的計策有成有敗,因此孰優孰劣,爭議甚多,而有些露面并不多的人也更容易被忽略或低估,所以后來者紛紛以一己之見解之,某一俗人,亦不能免,只是有些見解不敢茍同,因此論之。
其中之一,便是李儒。
李儒是《三國演義》里最早露面的謀士,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慢慢看。
第一次露面時是大將軍何進招董卓入京,董卓點兵準備進發時給了個建議,原話是“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曖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這短短的一句話,足以證明李儒是個深諳官場斗爭規則的人。
為什么這么說?
“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曖昧。”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爺派到人間的代理人,他的方方面面都是不容置疑的,而接到他的命令時,李儒卻說,“雖奉詔,多有曖昧”,皇帝都下詔了,還有什么曖昧?可見當時的形勢誰心里都有數,宦官們大權在握,皇帝早就成了個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手段因曹操而“名聞天下”卻并不是首創,而這個時候把著大權的人是何進,而偏偏何進是個沒什么魄力也沒什么主意的人,這種情況,對心懷不軌的人來說,可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好時機啊!
而董卓,正是其中之一!
為什么?
下半句“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狼子野心,還能有什么大事!
那李儒牛逼嗎?
算,至少某些方面算!
在《三國演義》里,謀士的主要職責就是出謀劃策。通觀全篇,謀士多如牛毛,但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精通天文地理,擅長排兵布陣的;另一類是能言善辯,工于心計的。李儒算是哪一類呢?
由于董卓猖狂的時間并不長,李儒的戲也不多,我大概統計了一下,基本如下:
第一場,上面已經提到;
第二場,溫明園議廢帝之事;
第三場,董卓敗給丁原后,李肅建議招降呂布;
第四場,勸董卓早日廢帝;
第五場,勸董卓別殺袁紹;
第六場,廢帝大典;
第七場,勸董卓擢用名流;
第八場,入宮鴆殺少帝;
第九場,曹操暗殺失敗后,試探曹操虛實;
第十場,華雄被關羽殺了,勸董卓除掉袁隗,以免其為袁紹內應;
第十一場,呂布戰敗,勸董卓遷都長安;
第十二場,遷都時提出斷后方案;
第十三場,勸董卓給袁紹和公孫瓚調和,讓二人感其恩德;
第十四場,美人計中的戲份,暫且統歸于此;
第十五場,董卓被騙要受漢禪,百官俱迎,唯獨李儒抱病未出;
第十六場,董卓被殺,李儒被擒,王允下令,斬。
仔細看,李儒出過的所有計策當中,真正與打仗有關的策略幾乎只有遷都時讓呂布殿后這一條,第十一場勉強算上也只是這兩條而已,所以李儒并不是一個精通兵法謀略的人,而看剩下的所有主意,幾乎都與官場上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有關,可見李儒對官場斗爭中人心的揣摩相當準確到位,這也和他剛出場時給人的印象相呼應,如此確定無疑。
但又不止于此。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第十五場,董卓對李儒幾乎已經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美人計除外),按照這種關系推斷的話,董卓要受禪李儒沒理由不出現,在美人計實施的過程當中,李儒也說過“吾等皆死于富人之手矣”這樣的話,可見李儒早就預見董卓的死期,而在此之后也沒有逃走,為什么?因為他心里明白,已經無路可逃了,天下人還有不恨董卓的嗎?有誰不知道他李儒是董老賊的狗頭軍師呢?逃哪兒不是個死。還逃個什么勁。
這么看,他也是個矛盾而略顯悲情的人,看第七場,勸董卓擢用名流。這么做的目的肯定是收買人心,賺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不假,可他明知道天下人更崇尚賢能人士,為什么還留在董卓身邊為虎作倀呢?難不成他以為找一幫在民間威望很高的人給他當門崗,董卓就能猖狂一輩子嗎?這么鼠目寸光的看法應該不會吧。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和董卓三(chou)觀(wei)相(xiang)近(tou),明知不可為卻說服不了自己,非得去做,可以想象,董卓在意淫著受禪的喜悅時,李儒在家里恐怕都快哭不出來了,唉,該來的還是來了
李儒最后死的時候是被家奴綁著送過來的,因此我有一個猜測,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三國里好過人被抄家時都是全家老小并一應人等盡皆殺死,無一幸免,而在殺李儒時并未提到其他人,說不定是李儒自己讓家奴給綁了送過去的,以此換取保全性命的機會,都快死了,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統統都是浮云,就算是給自己的地獄之行積點陰德吧。
不知道作者的真實意圖是不是這樣,反正我是愿意相信這個安排的,姑且算是給諸位看客一個心里安慰吧:在我們這個“偉大的世界”里再壞的人也是有良心的,雖然不多,好歹也有點兒。而良心這種東西,只要還有,就有希望。(扯得似乎有點兒遠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