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釋義:
掌握大道規律,且胸懷寬廣的人,天下都可去得.且不管去到哪里,都不會有傷害,能夠長久的安穩太平。不管面對什么樣的誘惑都不會沉迷,只如過眼云煙。因為他們深諳真正的“道”是:淡而無味,看上去不足為奇,聽起來難以入耳,但用起來卻是受益無窮的。
個人感悟
在解析第二十五章的時候,我提到了一句話:你屁股的位置決定你的大腦思考的問題!有人私底下曾不理解的問我:為什么?
我身邊有不少年紀在25歲左右的90后,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會考慮些什么問題呢?
有些人正在為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發愁,而有些人卻在繼續考研還是開始創業兩者之間徘徊。
有些人正在發愁買不起房子娶不到老婆,有些人卻在考慮孩子應該讀什么學校做好起步教育。
有些人正在為了升職加薪苦練崗位技能,而有些人正在不斷的進行著商業路演爭取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風投融資。
誠然這里面不乏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但是同樣的年齡,你所處的位置確實的決定著你當下所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而今天我為什么又會說:腦袋里的東西決定了你屁股是否能坐穩你的位置呢?這兩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關聯。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講到了孔子,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圣人。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時,父親身故,靠母親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么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后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未至三十歲,名氣已漸漸大了起來。
有人愿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因為對禮樂制度的鉆研和傳播,在他所處的時代,他成為了尊崇禮儀的典范。并成為了魯國的司寇。孔子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國君被人迷惑失德,導致他受到政治排擠,為了另求發展,開始了他的一生中非常漫長的周游列國之旅。
因為他一直尊崇禮樂制度,在周游列國期間他都在不遺余力的宣揚禮樂文化,所以去到任何一個國家他都會受到尊重,而且追隨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
但,由于當時的時局問題,國家四分五裂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大國都忙于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并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
孔子堅持并宣傳的那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在各國的統治者眼里過于的理想化,沒有統治者能徹底的接受并施行。
因為孔子的這些優秀的思想在當下的時局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所以在漫長的列國游歷中,他即使受到了禮遇但始終不被重用。
可是,因為他的思想高尚,推行的又是禮樂制度,而且不管在怎樣的艱難之下,他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堅持和理想,也沒有因為見識了這世間最頂級的富貴后放棄了對禮樂制度的堅持而改變自己的信仰去追逐名利富貴,從而得到了很多有識之士的認可和追隨。
雖然經歷了各種挫折,但他傳播了自己的思想學說,并教育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學生。在孔子晚年,他已被當時的諸侯公認為賢哲和大思想家了。
孔子在晚年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了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看完這段簡述的孔子生平,我們在來理解一下這句話。孔子歲推崇的禮樂文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
但這個"均平"或"平均"卻不是現在人們所理解的那個平均主義的"平均",不是絕對的量的均勻,而是一個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諧等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概念,就基本含義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在等級秩序基礎上的平等和公平。
說白了就是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穩定昌盛的局面。這是為天下人所向往的,他持著這樣的信念,自然是去到哪里都可以的。這樣道理只會引人向善,引導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與眾生無害,于國家無害,不會破壞國家的興旺,百姓的福祉,自然也是會得到平安的。
這個道理引申到今天,我們不妨可以將這里的“大象”理解成我們自身的能力。
每個人自身都是一個道場,如果你能夠精于某項專業,某種技藝,只要我們能兢兢業業的鉆研打磨,讓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高手,五湖四海你也是可以去闖一闖的。
只要你堅持按照正常的規律行事,不違背“道”的善德,不刻意的對他人造成破壞和傷害,你也自然是不會受到惡意的傷害,始終能保證平安。
樂與餌,過客止
人行于世間,我們一定會有機會見識到各種各樣的美好事物。而人必有所好,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想要擁有,為了得到心頭所好,很多人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達成目的。而這恰恰成了人最大的死穴。
歷史微掠,我們都可以看到,從夏桀、商紂到唐玄宗、李自成,都是英明之君卻為了追求美色而斷送了江山。從趙高、梁冀到噶禮、和珅,這些能人學士為了追求富貴而淪為貪官。諸如此類人生悲劇,一抓一大把。
憑他們本身的聰明才智,如果能合理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過度追求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他們的人生或許會被改寫,人類的歷史或許也將會改寫。
孔子周游列國之時也曾享受過被奉為上賓尊貴,也曾經遭遇過風餐露宿的落魄。如果他貪戀富貴榮華帶來的安逸,放棄了自己心中的堅持,或許他的人生同樣的會被改寫,而歷史同樣會改寫。
時至今日,那些追求名利權勢的人,早已消散在歷史中,太多的人都已隨黃土化去,而孔子始終屹立在人類的思想境界高處,世代相傳,世代敬仰。到底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更有價值和意義的呢?我們不妨都思考一下。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學習,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培訓工作,漸漸發現無論是受人教誨還是給他人講課,這些育人向上,引人向善的道理,講起來都是差不多的。
有些人聽多了培訓課之后就會開始覺得沒意思了,覺得去到哪里都是那一套。無非教人愛業敬業,腳踏實地,良善做人,勤奮做事,謙遜有禮,儉以養德。。。。。。
除了不同的老師演繹的方式不一樣,引用的例證不一樣,你還真的別說,這些道理歸納起來真的也就是那些。
于是乎,我們也怪不了有些人上課就打瞌睡,捧起書就想睡覺。的確,道理都是老一套,聽起來沒啥意思,看來看去也就是那些字,既不稀罕也不少見。
人類歷史文明中留下來的各種書籍是數也數不清的了,是以有人說:這個世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知識。莊子也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確實,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真的要讓我們讀,這一輩子也讀不完這世上的書。那是不是說知識就沒有用了呢?知識本身并沒有用,但是你用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孔子一生習禮樂、傳揚禮樂,但是他在軍事戰略上面卻沒有更多的建樹,所以在他所處的時代,他的腦袋里的東西決定了他的位置,他沒有辦法建功立業,成為政治核心。
但是他深信他的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定要用的,雖然在當時得不到重視,但是他仍然專注于此,編撰書籍,培育弟子,不曾放棄,待至后世,國家統一,百廢待興,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廣傳天下,取得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指導了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造福了百姓和國家。他被尊為“圣人”,其家族也成為了中華“天下第一家”,世代榮耀。千百年來無人能取而代之,他腦袋里的東西同樣決定了他的位置。
我們同樣需要在這世間行走數十年,我們的人生能去到什么境界,能否長足發展,其實也取決于我們腦袋里的東西,你不一定要學盡天下的知識,但你一定要去用你所學到的知識,只有在用的過程中,你才會不斷發現,不斷成長。
學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有用,用了你才知道有什么用,該如何用,用的比別人好比別人精,你才有可能站在你想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