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細說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開始學習“為政篇”第四則。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可以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都不越出規矩。”
傅佩榮:
孔子說出這段話時,顯然已超過七十歲了,這等于是他在離開人世之前,對自己生平的回顧。這段話非常重要,孔子思想的進展階段,都以此為標準。
在古代,十五歲正好是平民停止接受教育的時候。孔子不是貴族子弟,自然沒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但此時也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別人都離開學校,只有他繼續求學。
孔子立志求學并非為了為了學歷或就業,而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立身處世的能力。他后來說自己“學而不厭”,表示他一輩子都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這實在是常人望塵莫及的。
三十歲在古代已經是成年。“立”,指學習立身處世的成效,由此立于禮,走上人生正途,在社會上立足。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在社會上就沒有立足的憑借,等于立身處世沒有原則和方法。
孔子“四十而不惑”,理性上已經通達了,何來“五十而知天命”呢?這實在令人費解。天命就是自覺有一種使命感,“知天命”,即領悟自己身負使命,必須設法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命運被指被動的、盲目的、無奈的遭遇。使命則是自己的選擇,是看清人生之后,有了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這是主動的、積極的、進取的、光明的、一旦確定了自己的使命,就感覺這一生都充滿希望。所以,形容孔子的天命觀,最扼要、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化命運為使命。
關于“耳順”,歷來眾說紛紜。我把“耳”字放在括號里,因為我認為它是衍文。從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演變中,都找不到“耳順”的合理解釋。將孔子此話和他的生平的行為互相印證,可以確定,“六十而順”是指順天命。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孔子講述了自己生命關鍵的一些節點,15有志于學、30自立、40而無所疑惑、50而知道天道之理、60而聲入心通無所違逆、70已能夠隨心而發且都不逾越規矩......這些昭示了一個自我修養的路徑,對于這樣的路徑不同的解釋也有一些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邏輯推演。但是我覺得我們并不用去拘泥于每個詞的字面意思,因為這并不是讓我們完全照搬,只需要我們學著把握自己的人生、去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起根本性的變化。
4、弘丹學習心得
這一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時至今日,人們還經常引用:“三十而立”這樣的說法。
這一則中,關于“六十而(耳)順”是爭議最大的,很多注解都是解讀為:六十歲時能廣泛聽取多種意見,但傅佩榮有著自己的解讀。
這則論語是孔子晚年總結自己的人生而有感而發。我現在的閱歷還不是那么豐富,就談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和“三十而立”兩方面吧。
正如傅佩榮老師說的,十五歲是孔子人生的轉折點,別人都離開學校,只有他繼續求學。對我們的啟示是,我們也應該立志于終身學習。即使離開了學校,也不應該中斷自己的學習,而是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現在社會發展變化之快,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是很容易就過時的,如果沒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是很容易被社會淘汰的。所以,我們應該像孔子學習,即使離開了學校,仍然立志于學,努力達到“學而不厭”的境界。
我們常常在講三十而立,具體是要立什么?是確定了自己以后的事業方向?還是成家立業?
現在人們的壽命比古代長了很多,現代人在學校的時間也比古人要長很多,碩士生畢業就已經25-26歲了,要做到三十而立是挺難的。況且現在社會發展的節奏很快,新技術,新商業,新創新層出不窮,在30歲之前確定以后的事業方面也挺難的,正如《30歲前別結婚》的作者陳瑜在書中寫的:不到40歲,不要擔心自己的事業。再者,現在大都市的男女青年們都不著急成家,更希望追求夢想,過自己的單身生活。
“立”,在社會上立足的憑借,立身處世的原則和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三十歲左右,應該要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自己的做事原則。用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四則的理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孔子說自己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禮樂道德,也就是大學之道;三十歲學問才鞏固,才算是能夠立地生根;四十歲時,外界的一切言論一切變化已經都不能動搖他學問的根基了,這才能做到“不惑”。這時雖然不惑,但是總還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看到成果,還有點強求的意思,而到了五十歲時則能夠接受天命,做天命要自己做的一切,不求回報,不求看到成果。這時候,孔子的學問應該已經進化到了信仰了吧?
人的眼睛可以選擇看什么不看什么,但是耳朵能聽到什么不能選擇。五十歲能夠接受天命時,孔子大概還覺得自己做不到接受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吧,而到了六十歲時,孔子對天命看得更透徹了,可以接受一切現實問題,并做好了應對準備,這樣才算可以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治理國家了。到了七十歲時,一切的規矩、禮法都已經融入孔子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行為細節中,這時候,孔子才算能夠做到隨心所欲地行事,也不會有違背禮法之處了。
孔子被稱為生而知之的圣人,但是從他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循序漸進,一步步不斷前行的好學者。孔子用自己的一生告訴后來的學習者,學習沒有捷徑,更不可半途而廢;更是要告訴執政者,為政以德,結果聽起來很美好,但是需要執政者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或者,他也想告訴后人,不管是執政者看百姓,還是百姓看執政者,都要有一份寬容。畢竟象孔子都沒法一下達到完美的德行,那我們更不應該對百姓(對執政者)要求過高,只要看到他們在不斷努力不斷前進,就先不要挑剔他們的不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