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肇興侗寨春意正旺,青瓦木墻的傳統建筑在群山環繞中若隱若現,翠綠的草木似乎要將那山間小道吞沒。
由于濕度很高,天空一直霧蒙蒙的,哪怕太陽出來了,氤氳的水汽也一直環繞在侗寨的屋頂,遲遲不肯散去。
寨子兩側高山上的泡桐樹開花了,一簇一簇的,就像綠色墻紙上的白色印花。
寨門前有條清淺的小河,河水汩汩流淌,站在古樹造型的橋上可以看到很多精致的小景。
水車在河邊靜立不動,若不是河水仍在流動,會讓人感覺時光也跟著停滯了。
旁邊的迎春花剛開出幾朵黃色小花,更多的花骨朵正在醞釀一場轟轟烈烈的綻放儀式。
柳樹的每一根枝條都吐出大量新芽,嫩綠嫩綠的。大量柳枝隨微風輕輕搖擺,仿佛一團綠色的煙霧。
明代畫家沈貞有一句詩“春山如黛柳如煙”,畫家的眼力果然過人,此時的柳樹襯著遠處的青山,用這句詩來形容相當貼切,嘴里一念心里也相當舒服,因為終于可以借此一吐胸臆了。
也難怪臺灣音樂人左宏元先生在《渡情》這首歌中,歌詞中也有“春雨如酒柳如煙”一句,想必是再找不出更適合描寫西湖春景的詞句了,便借用了這一句式。
肇興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鄉第一寨"之美譽。從從江高鐵站坐專線大巴過去只需要八分鐘左右,交通非常方便。
肇興侗寨的主要看點是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的完美交融,它坐落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山谷中,兩側重巒疊嶂,中間水流盤曲,大大小小的樹木在寨中旺盛地生長著,水池和水車相映成趣。
侗寨的傳統建筑以杉木制成,為干欄式吊腳樓,上面覆蓋著青瓦,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分布于主街道或河流兩側。
房子一般不大,里面的房間也不寬,不過窗戶非常明亮,住在里面有一種溫馨的感覺。
侗寨是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如果想體驗一下當地的民俗風情,最好在傳統民居改造的客棧里面住一兩個晚上,晚上出去逛還可以欣賞到璀璨的侗寨燈光。
街道兩側都是具有當地特色的美食,有酸湯魚、酸湯牛肉火鍋、糟辣魚、手工粉、脆皮香豬、糯米包香豬肉、竹筒飯等,單聽名字都讓人食欲大增,吃起來更是相當美味。如果要全部體驗,住一兩天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寨子共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團,也就是五個片區,如果把整個侗寨當做一個鄉鎮的話,那這五個團就相當于這個鄉鎮的五個村寨,每個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和花橋。
肇興侗寨的大門、花橋和鼓樓是當地最有特色的建筑,全是木質結構,飛閣重檐、雕梁畫棟,精致古樸、氣勢雄偉,外來旅客多驚嘆于其復雜的工藝。
由于這些建筑上面都有覆頂,行人可以在這些建筑下避雨遮陽,閑時可聊天嬉戲,累了可坐下休息,極富人文關懷的精神。
各大鼓樓中間有一個火塘,里面可以燒柴火、木炭,四周放著巨大的長條形木凳,天氣冷的時候,附近的居民就會在火塘中燒起火來,大家圍坐在長凳上聊天、聚會。
柴火和木炭燃燒出來的青煙從鼓樓升起,在密密麻麻的青色屋頂上空飄蕩,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每逢節假日或迎接貴賓時,本地的侗族居民都會組織大型的歌舞表演活動,其“侗族大歌”為多人分聲部無伴奏大合唱,當數十人合唱時,可以將高音部、低音部、混聲、和聲、輪唱、花腔等等唱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蠟染也是當地有名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成品多為白色印花的靛藍色棉麻布,風雨橋附近有一個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里面有一個日常運轉的蠟染工坊,游客可以參觀完整的蠟染生產過程。
主街附近的商鋪中有蠟染制作的服裝及其他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商鋪的店家大多熱情親切,會耐心地給游客介紹里面的商品。
肇興侗寨的民俗和生活方式保存較好,盡管游客眾多,當地居民仍然重復著平常的生活,日常聊天、曬太陽、買菜、賣東西,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跟其他古鎮比起來,似乎商業氣息并不濃厚。
清明前后,氣清景明,東風寒食,萬物皆顯。翠色包圍中的肇興侗寨,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味的世外桃源,如果想短暫地逃離大城市的喧囂,這里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攝影/文案:牧千城
場景推介:貴州肇興侗寨
(嗨!我是攝影師牧千城,致力于傳承東方美學,用影像講述中國故事。如果您喜歡我的作品,歡迎關注支持我,順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