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讀完了魏智淵老師的《高手教師》,讀書的節奏還是比計劃慢了些。終于可以開啟了《每月一事》的啃讀,同時今天用半個小時讀了讀數學專業書籍《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季素月編。
我又讀了一遍課程選修說明,我們《每月一事》課程要先從第九章講起。9月份的主題是好學——讓我們快樂閱讀。在第一部分名詞解釋里有好學、好奇、專注和質疑。[反思]這不禁讓我聯想起了我的數學課堂,我去年帶的班級是八年級,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的喜歡數學,而是中考必考科目,不學不行。學生對數學沒有好奇,也沒有質疑是我當前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我隱約感到大多數的數學課堂,都是很失敗的,學生的思維只是課堂上有點發展。
這又讓我對比《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的前言部分。他非常直接的提到,誰都感覺到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出了問題,似乎已經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大而言之,沒有創造。(批注:沒有好奇,何來創造?沒有質疑,沒有困惑,何來的深度學習?)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學者說,一個國家的教育,一般不超過40年就應該產生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前蘇聯1917年建國,1956年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用了39年時間。波蘭用了46年,巴基斯坦用了29年,印度用了30年……如果30年還產生不了諾貝爾獎,這個國家的教育就有問題。作者說我們已經快兩個30年了,還遙遙無期。不是中國人不行,而是我們教育有問題或者說學校教育的育人取向有問題。這段話讀得我心驚膽戰,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育人觀念將會深深的影響學生的前途和命運。
如何改變呢?專家提出教學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他又說了一句霹靂:教學改革就是要徹底改變目前學校在教學中“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做明天的事”的狀況。我們應“尋找適合我們的教育的學生”的思維模式,“促使每一位學生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
怎么做呢?我覺得在《每月一事》里有具體的環節。如行為規范里提到:會玩但不貪玩、能從多角度看問題、樂于親近自然、能夠透過表象看本質、善于在失敗中究因索果、養成細節中觀察,見微知著的習慣……最后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分析前人是如何好學的。如,道爾頓發現色盲的故事,伽利略吊燈擺動試驗,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用故事來熏陶孩子,可以同樣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后記:
今天聆聽新教育的新學員培訓學習會,讓我特別驚訝的一件事是在最后,穆勒滾老師分享的如何找到學習時間的問題。他說自己一般保持周一到周五,八小時工作外,每天堅持4~5小時的學習。周末時間每天7~9小時的學習時間。可見他把大量的時間泡在了沉潛學習這件事上。日積月累,怎么會沒有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