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來河南的南方朋友,多半會對河南的胡辣湯很不以為然:“啥玩意兒啊這是?又麻又辣烏漆麻黑的,除了聞著很香外,實在是一無是處。真的不知道你們為什么喜歡喝這玩意兒。“在西安也吃過胡辣湯,多少與河南的有些不同,看上去清爽些,但多了一些河南胡辣湯里不會添加的東西。雖然名字相同,其實神韻迥異。
????? 早年間初到浙江的北方朋友,對湖州著名的肉粽也會有些詫異:“粽子里頭還能包肉?”因為在北方傳統的粽子制作方法里,除了糯米外,會有糖,有棗,會有葡萄干,會有花生醬,甚至還會有板栗(信陽),但卻是絕少把肉包進粽子里的。這種最初用來紀念屈原的食品本發源于兩湖,如今在風行大江南北之后,演變出不同的風骨。
????? 初到新疆的內地朋友,對當地的烤羊肉很是垂涎不已。除了吃鹽堿地上的草長大的羊肉質鮮嫩多汁、適合燒烤外,當地人烤羊肉的手法也很重要。作為穆斯林聚居的重要地域之一,新陜甘寧四省都有各自不同的羊肉烹制方法。僅就新疆而言,南疆的維族朋友喜歡在做抓飯(那又是一道美味)時把羊肉放進去蒸,而北疆的哈薩克族朋友做的手把羊肉大多只用清水和鹽煮,都能出來一鍋肉嫩味美的羊肉來,但那味道卻是不相同的。
????? 西安的羊肉泡饃吃起來很香,但揪起饃來實在是一件苦差事,但羊肉泡饃的奇妙之處,就在這慢工細活里了。據說有些老西安人一有空閑就扥出一個袋子掏出倆饃來,慢慢的揪,然后到附近的館子里要碗羊湯一沖,那撲鼻而來的滋味兒,大半日的功夫就不白費了。我在新疆的時候試過拿馕泡湯,果腹尚可,卻吃不出泡饃的味道,竟連馕的香韌味兒也丟了。
?????? 無論是羊肉還是豬肉,大塊吃來總是很容易就膩。舊時讀《水滸》,到“花糕也似的肥牛肉”,忍不住口水橫流食指大動,但真當面對那大塊肥肉,怕是任誰都要大皺眉頭的。洛陽水席里的饅頭蒸肉一上,大塊紅白肥肉邊圍雪白的饅頭,又想吃又怕吃,人稱“皺眉菜”。因此無論是抓飯還是羊湯,總會有些小菜來配,或是些許酸白菜、豆芽,或是幾瓣糖蒜,再不濟也是一小碟咸菜絲。看上去琳瑯滿目清爽透亮是一方面,中和口味、調節油膩才是最重要的。開胃小菜里,精致莫過江南和嶺南。江浙和閩粵,云集了涼菜的絕大精華。幾尾細筍,幾片魚生,就能折騰出數十個碗碟來,更不要說鴨舌和醉蝦這等雅致的風物了。相形之下,北方的開胃菜、爽口菜簡單的多,不外乎糖蒜、咸菜絲、土豆絲、老虎菜、蒜白菜等數量有限的幾個。甚至有的時候直接就是去皮后洗得白凈的大蒜大蔥,雙手油乎乎的撈起來就著羊腿、豬肘子,大口吃起來嘎吱嘎吱煞是豪爽。在滿洲里的時節,吃過一次糖蒜,味道絕美,吃起來不像東北風味。一問老板,原來是口岸上一個江蘇人做的。
????? 無酒不成席。酒在飯桌上的角色,說是機器里的潤滑油,其實更像書中戲里串場的人物,比如水滸里的林沖,比如三國里的魯肅,西游記里的觀音菩薩。若沒有它,吃飯就是簡單的填肚子,話匣子都無從打開。有了酒,在敬酒罰酒的來往中,在能喝不能喝的推卸中,在酒多話繁的敷衍中,飯桌頓時開經通絡,麻溜起來。它是說話的由頭,也是不說的門閂,是掩藏真假的帷幕,是事后賴賬的利器。總之,無酒不歡,喝酒吃飯的人都懂。這些文化,南北東西大同小異。無論是巴楚、莎車,還是杭州深圳,抑或北京上海,概莫能外。但所喝的酒上,卻頗有不同。北方人家吃飯,普遍以高度白酒為主,當然,紅酒和啤酒也有。南方就比較復雜一些,江浙和皖南、上海一帶是黃酒居多,其他地方就不一而足了,有米酒,有紅酒,有白酒,還有形形色色的洋酒。生活的富足,讓人們早已不在拘泥于喝什么,而是喝的是否開心。
????? 十余歲起就離家,在外面吃飯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舌頭加蓋,對于味道不甚靈敏,塞北江南一路吃下來,也不覺得有何不習慣。只是年齡大了后,經不起餓,稍有饑荒便頭昏眼花的不是滋味,于是包里常常帶一些餅干糖果之類,以免錯過飯點。
????? 在我看來,有的吃就是幸福,什么東西滋味兒最好我不知道,但餓的滋味最難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