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讀后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在世界各地都對她們有相當高的評價。書中所介紹的一套溝通語言方法,正是她們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適合所有年齡段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溝通,解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讓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更多的默契。我覺得這是一種讓孩子聽話的神奇語言,這種充滿愛的語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長的要求和忠告。

書中圍繞“如何說”、“怎么聽”這兩個中心點,作者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1、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2、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3、代替懲罰的方法;4、鼓勵孩子自立;5、恰當地贊賞孩子;6、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否定,他會感到困惑和憤怒。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作者給出了四條建議:1.全神貫注地傾聽代替心不在焉。2.用“嗯”“哦”“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代替提問和建議。3.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

二.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家長常用的措施不外乎這些:責備和問罪,謾罵,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控訴,比較,諷刺和挖苦,預言。這些方法既失控又效果甚微。本書提供了五個技巧:1.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比如,孩子忘記關水龍頭,你只需要描述這一句“寶寶,我看見水要漫出來嘍”2.明示正確行為的提示。比如,果皮放在桌上,你可以說“寶寶,垃圾應該丟到垃圾桶”。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4.說出你的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人品。5.寫便條。有時候文字比口頭表達更有效。即使是不認得字的孩子對書面的表達也會有特別的反應。但是切記,真實的情感表達很重要。如果孩子的行為所致的后果很糟糕,需要嚴厲的表達時就不能隱藏自己的氣憤假裝沒事。因為虛假的情感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三. 選擇代替懲罰的方法在與孩子的溝通實踐中,也許我們總是會不自覺的回歸原先的教育方式,這需要不斷的控制自己,形成慣性。對于孩子的某些行為而言,懲罰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反思。所以,要盡可能的找到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本書中分享了七個技巧:1. 請孩子幫忙。與其讓他擾亂你做事的節奏,不如邀請他幫你一起做。2.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3. 表明你的期望4. 提供選5.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6. 采取行動(把不允許他碰的東西拿走或者制止他的行為)7.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不再用簡單粗暴的懲罰方式還不夠,還要能夠正視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本書作者在總結許多家長討論并有效實施的經驗之后,給出如下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第三部,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家長要分清懲罰和承受行為結果的區別。懲罰是為了教訓孩子,故意剝奪他們的時間或者追加他們的痛苦。承受自然后果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結果。當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子去摸一個不該摸的東西時,你可以選擇重復打手或重復提示,但二者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孩子不會說話不意味著他不會聽或者不理解。所以,當孩子做了不對的事情,不用指責和懲罰,我們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擔責任上,而不是互相揭發報復。即,“我對誰干的不感興趣。也不想指責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現在怎么補救!”在解決問題前,我們還應該做一些心理暗示:“我要盡可能的接納和傾聽孩子。我會盡可能的得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信息和感受。”“我會考慮武斷、評價、說教。我不去試圖勸說。”“我不去擔心是否立刻見效。如果我們沒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說明還需要認真思考、仔細調查以及更多地討論。”重點在于“尊重”,尊重孩子,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我們之間的各種奇思妙想。四. 鼓勵孩子自立我們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離開我們他們也可以足以應對生活中的一切狀況。本書總結了六個鼓勵孩子自立的技巧:1.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這些選擇給了孩子足夠的練習技巧,對孩子成人之后進行工作、伴侶等方面的選擇具有莫大的幫助。2. 尊重孩子的努力。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3. 不要問太多問題。問太多問題會讓人感覺私人生活被侵犯,遭人反感。孩子想說的時候自然會跟你說,你只需要等待傾聽就好。4. 別急著告訴答案。當孩子提出問題時,首先應該嘗試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一點我就忽視了,總是試圖用兒童的角度給她解釋。5. 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不能凡是都完全依賴我們。想知道花朵的問題就去問問花店老板,想知道牙齒的問題就去問問醫生,專業的事情向專業的人士尋求幫助,同時也要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6. 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多讓他們去嘗試和體驗。不讓他們失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除此之外,本書還給予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可以鼓勵孩子自立的方法:1.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身體。這一點應該適合思想稍成熟的孩子。避免經常幫孩子理衣領、卷裙邊、扳直肩膀、捋頭發等動作,孩子有時會覺得這些動作是對他們身體的侵犯。2. 不要在細節上過多干涉孩子的生活。這一點對中國家長而言,真的需要多多注意。比如,孩子寫作業就總在一遍遍糾正,不要離本子太近,拿筆的姿勢不好。要么就是今天穿這件衣服,那件不好看等等數不勝數。讓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專注自己的事情。3. 不管孩子多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他們。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候跟家人轉述孩子的一些行為,她就會表現的很憤怒。4. 讓別人去問孩子問題。人們經常會當著孩子的面問父母,你家寶寶....嗎?這個時候你可以跟他們說,“那你要問問她啦,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哦!”5. 尊重孩子偶爾出現的“沒準備好”。不用強迫和催促孩子,我們相信他們最終會準備好的。6. 謹防說太多的“不”。總是強硬的對孩子說“不行..”“不能”“不可以”,孩子會感覺這是對他的攻擊,他會盡其所能的反抗。尖叫,發怒,甚至是罵人。“你討厭!”“我恨你!”這樣的話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吧?其實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代替說“不”的方法:當孩子想做什么,可以試著用提示的方式告訴他待會我們要做什么,他就會明白我們暫時是不能做他想做的這個事情。學會接納他此刻的感受。當一個人的感受被接納后,那么他的抗拒心理會減弱。有可能的話,用“是”代替“不”。例如,“媽媽,我們能出去玩嗎”“當然可以,吃完飯就去。”仔細思考孩子的請求。“嗯,讓我想想”。這句話有兩種效果:讓孩子的堅持稍稍放緩,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請求被認真考慮了,同時也給家長留出了思考時間。五.學會贊賞孩子。看了這本書后,我對贊賞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大多數家長常有的贊賞方式就是“你真棒!”“非常好!”“真漂亮!”但是有時候,這樣的贊賞會讓孩子抗拒甚至反感。簡而言之,這并不是有益的贊賞。吉諾特博士認為有益的贊賞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 成人用贊賞的語氣描述他所看到的和他所感受到的。2. 孩子聽到這樣的描述后,就能夠贊賞自己。本書作者總結為:多做描述性贊賞,以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來代替評論。描述性贊賞還有別的方法,那就是在我們描述之后,用一個詞總結他們值得贊賞的行為。

贊賞首先要出自真情實感,虛假的表達只會適得其反。本書提到了幾個值得關注的事項:1. 確定你的贊賞適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2. .避免觸及他過去的弱點或失誤。要盡可能用一中純粹贊美的方式,表達在關注孩子時發現的他們的優點。3. 過度的贊美可能會擾亂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積極性。4. 當用“描述”表達你對孩子的贊賞時,孩子可能會重復不停地去做這件事。贊賞是把雙刃劍,要有選擇地用。有時候在最不可能贊賞的時候贊賞孩子,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當孩子做了錯事,不去責罵孩子,而是提醒他們以前值得贊賞的行為。六.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自己我們說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簽,誤導客觀認識,對孩子也一樣適行。輕易的對孩子做出負面評價,不僅影響他們對自己的感受,而且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簡而言之就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本書作者結合經驗給出了六個技巧,讓孩子從特定的角色中釋放自己:1. 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你從三歲就開始玩這個了,還跟新的一樣,保護的真好”2. 創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你能幫我把……?”3. 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們的正面評價。“雖然打針很疼,但是他一直舉著胳膊”4. 以身作則。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嗯,我輸啦,雖然有些沮喪,但還是祝賀你”5. 記住孩子那些特別的時刻。“我記得你……”6. 當孩子又按照原來的方式行事時,表達你的感受和期望。“我不喜歡你這樣,雖然輸了不好受,但我還是希望你大度些”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一句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七.融會貫通也許學會了很多種技巧后,在和孩子溝通相處的過程中,還是會不自覺的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對此,也不必太過自責。在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心,智慧和耐心的同時,對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我們不必苛求自己,如同不必苛求孩子。多給孩子一個機會,也多給自己一個機會。本書作者在闡述完這些技巧和道理之后,還幫我們做了個總結。就是,作為父母,我們學習這么多的原則和技巧究竟是為了什么?這些最終需要達到的目的才是我們需要牢記的宗旨:1. 彼此相愛,讓自己快樂,也讓我們所愛的人快樂。2. 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責和抱怨。3. 體諒他人的感受。4. 用正面的語言表達憤怒和煩躁。5. 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6. 讓孩子成為有愛心、負責人的人。我們時刻警醒這些努力的最終目的,就能正確的面對自己,面對孩子的教育和溝通,更好的面對生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