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名氣很大,一直有耳聞,這幾天才觸碰。書是昨天看完的,耗時兩個半天。總結確實今天才動筆。
全書分為七個章節(jié),從案例分析到解決方案,實施結果反饋,圖文并茂。親自帶過孩子,或是為孩子的某些行為焦慮無助,試圖與孩子形成良性溝通的家長值得一看。
所有的案例都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真實表現(xiàn),非常貼近日常生活。雖說作者是美國人,文化差異也多少在教育上有所反映,但是掌握本質(zhì)的理念,再加以靈活運用,相信也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以下對全書做了提純和歸納,用以自我勉勵和提醒。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否定,他會感到困惑和憤怒。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
全神貫注地傾聽代替心不在焉。
用“嗯”“哦”“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代替提問和建議。
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這一條是不是感覺和哄女友的狀態(tài)相似?她們要什么也許并不是真正要那個東西,只要你愿意有那樣的態(tài)度和她一起天馬行空就好。
試圖這樣做時要記住,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某些行為則必須受到限制。比如,動手打人。
孩子處于極度難過的時候,身體上的發(fā)泄可以幫助他們緩解痛苦,比如,大聲吼叫,撕紙,扔枕頭,最和藹有效的方式莫過于,給他紙筆讓他把憤怒畫下來,亂寫亂畫都可以。
二.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家長常用的措施不外乎這些:責備和問罪,謾罵,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控訴,比較,諷刺和挖苦,預言。這些方法既失控又效果甚微。
本書提供了五個技巧:
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比如,孩子忘記關水龍頭,你只需要描述這一句“寶寶,我看見水要漫出來嘍”
明示正確行為的提示。比如,果皮放在桌上,你可以說“寶寶,垃圾應該丟到垃圾桶”。
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
說出你的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人品。
寫便條。有時候文字比口頭表達更有效。
切記,真實的情感表達很重要。如果孩子的行為所致的后果很糟糕,需要嚴厲的表達時就不能隱藏自己的氣氛假裝沒事。因為虛假的情感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