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聽到很多的演講或者課程。但是,作為聽眾的你能回憶起多少內容呢?
這個問題其實引發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和一個讓學習效果打折的習慣。
這個重要的事實是:你的注意力是大腦中最寶貴的資源,大腦會根據你的喜好充分你用你的注意力。
這樣的結果就是:人們只能看到他們想看(聽)到的部分,而對不想看(聽)到那部分視而不見。
但對于學習者來說,你不關注的部分,很有可能是重要的部分。
對于臺下聽講的人來說,講臺/課桌的教學方式的效果就像看電影:對于學生來說,臺上的演講人當做一個演員,你自己只是一個看故事的觀眾。你對信息的記憶完全取決于你怎么對演員的表演是否有興趣,表演的內容是否有興趣。
我們暫且不說這對臺上的講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先說說作為學習者的你。
由于大腦的這種偏好,你一定會遺漏信息,而遺漏的信息很可能是重要的。所以人們發明了一系列的輔助記憶工具:筆記、書、PPT來對抗遺忘。此外,由于記憶可以被篡改,所以一個外部物理的記憶方式要比大腦可靠的多。
但是,這些輔助記憶工具就變成了一種心理安慰,讓你產生一個“已經掌握”的錯覺。這種錯覺往往帶來的是很嚴重的后果:需要使用的時候,它們就像從未在你腦中一樣。
明明你花了很長時間學習、閱讀。無論是考試還是工作,它們在你使用的時候卻都不存在了。
輔助記憶只是個拐杖,但你從未想過丟掉它們。
存在電腦上的PPT,記錄的筆記,看過的書,取得的認證……你以為它們在你腦中,而這些只是你的“記憶半成品”。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你腦中的“記憶半成品”清理掉。最好的驗證辦法就是輸出,變成你自己的東西。因為:
“我們會掌握閱讀內容的15%,聽到內容的10%,但親身經歷內容的80%。”——《地球村在行動》
所以,要把你聽到的課程變成“你親身經歷”的內容,就是把它再輸出出來:再做一個演講或者課程
通過以輸出為目標的學習,你有了一個學習的動力。這個動力會讓你主動的去學習一門知識。
通過以輸出為目標的學習,你有了一個驗證自己學習內容的場所。通過別人的提問和反饋找到自己學習的盲點和改進的方向。
通過以輸出為目標的學習,你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結構化思維的能力,以及吸引別人關注點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自信。
那么?什么才是一個正確聽課的正確姿勢?
1. 準備一個筆記本,用思維導圖來記錄信息。它可以幫你通過關鍵字以及相關的聯系來壓縮信息。
2. 聽課結束后根據自己的理解整理信息之間的結構,用XMind整理下來。
3. 把自己當做主講人,通過“親身經歷”的方式講出來。
4. 多給別人講幾遍,并定期復習。
所以,請多講課吧,對你有利而無害,無論什么內容,有多少觀眾。因為:
從講課中收益的人不是聽眾,而是講課的人。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我設計并開發了“學習力提升工作坊”用來幫助識別并克服學習的錯覺。
關于這個工作坊的如何運作的,以及這個工作坊的效果。我將在后面的幾篇文章里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