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問及什么是成功,在大部分人的回答里,事業有成是必須的,換算到物質上來講,有錢,有車,有房,再加上整天的旅游,美食,不然何以談成功,尤其是在成功學大行其道,又講物質的現代社會里。
于是,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多掙錢,成為了我們人生預設好的路線,即使是父母拼盡全力,也要你走上這條道路,這是父母能為子女做的最努力,不管子女看著好不好,父母認為是好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出發點是怎樣的,父母都是為子女著想??墒羌词垢改钙磩湃?,社會依然是殘酷的,要成功,路還是得靠自身一步步的拼出來。
社會對成功的定義,父母的期望,再加上殘酷的競爭,使得想要出人頭地的你感覺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人也越來越焦慮,各種情緒,鋪面而來,愈發的質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才沒有取得那樣的成功。
其實,如果你太焦慮了,是你還沒找對方向,人生也不必太用力,找到方向后,一點恰到好處的喜歡和投入,就能讓你順其自然的開啟自己的成功之路。
狗剩爹,人大哲學博士,從事過多種職業,創辦“愛思想的青年讀書會”在在文藝青年中間很有名氣。他用哲學的眼光寫了本《人生不必太用力》,各種哲學人物和觀點,論述人生的道路怎么走,不是勵志的雞湯,甚至還有點反雞湯,讓你誤以為你是不是買錯了書,細細讀來,歸根結底,還是想要表達,在世道艱難的時代,更多的青年人,應該繼續堅持自己的格調,試錯糾正,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
而要走過這個找對方向的過程,的確需要些勇氣。
生命的價值不在于一時的得失成敗,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這種體驗的想法,大部分人都不會認同,即使包括我自己,還是以成敗論英雄。
《人生不必太用力》這本書里,讓我非常震撼的是狗剩爹那個叫馬軍的學長的事例,雖然是回族人,馬軍幾乎是神童,從小就屬于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那種,幾十年代,二十歲大學畢業,分配到證券研究所工作,收入不錯,正常向上發展的話,成為被社會,父母認可的成功的人幾乎是板上釘釘f的事情。
但他卻越來越迷茫,尤其是面對生與死,開始更多的鉆研這些東西,最后一起談好的女朋友也分手了,不錯的工作他也辭了,跑到拉薩去研究藏傳佛教。后來被父母以父親病危騙回家后,為了安慰父母,考取了家鄉海關公務員,直到父親去世后,為了繼續研究原來困擾他的問題,又辭職考取了碩博連讀,此時已經三十二歲,最后在馬上畢業的時候,放棄答辯,肄業出校,讓導師大嘆可惜。
離開北京,再次進藏,不想這次遇到藏醫治好了身體上的病,藏族喇嘛又教他修行,兩年的時間里,治好了他的心病,最終馬軍了悟,面貌一新,頭腦清明,選擇禪修,而且結婚生子,寫作經濟,佛學專欄,具有一定影響。
馬軍多次成為別人艷羨的人物,但最終想要什么他自己知道,當然,他這條路走的太掙扎,太痛苦,包括父母也在背負這種痛苦,不過最終他還是頑強的走過來了,達到他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須得承認,一般人是否有這種勇氣。
可是如果不具備這種勇氣,估計一生都不會快樂。
就像《人生不必太用力》里說的一樣,如果沒有這種勇氣,說明你還是一個虛榮心太強的人,這種虛榮心,每個人都有,只有從這種虛榮中超脫出來,才有真正的坦然,才有成長。
自卑,拖延,焦慮,孤獨,這些字眼,在成長過程都是必備的,也只有戰勝這些字眼,在孤獨的歲月里,踽踽獨行,利用自卑,絕地反擊,像西方哲學家和中國古代先賢一樣,一步一步找出適合的方向,逐步擺脫焦慮,走向獨特的人生。
除了自身狀態的調整,狗剩爹還在《人生不必太用力》里提到親情和愛情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人若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不獨立探索自己的出路,就無法真正成熟。
愛情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太依賴家庭,一個人如何都是成長不起來的,更不用說走自己的道路了,這本來就是一個大膽試錯的過程,家庭會在這個過程成為試錯的阻力,混日子,圖安逸,必須走出這種心態,才會更進一步。
如果沉溺在愛情中,熱戀時只顧甜蜜,失戀了無法自拔,這完全是不成熟的心智,要找出適合自身獨特的道路,親情,愛情是必須淌過的兩條河,當然這里是指合理處理跟二者的關系,而不是放在對立面。
其實所謂青春無悔,無非是在年輕的時候多扔了幾次骰子,青春也沒什么力量,無非是可以多扔幾次骰子。
而扔一次骰子就是試一次錯,你也想不到你哪次骰子就扔對了,那些剛開始就知道骰子是向哪里扔的人是幸運的,只是這個幸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沒有的話,就只能仗著青春繼續扔,最可怕的是即使揮霍了青春給的機會,還沒有扔出對的骰子。
人生不能太用力,人生也不能不用力,只是用力的時間段,前段時間在用力尋找,后段時間用力熱愛投入,只是整個人不要繃的太緊,不然就是各種焦慮,忘記了要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