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虛空守中 解讀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解:
先芻狗,讀音為chúɡǒu,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意丟棄。
橐龠,讀音為tuó yuè,橐,以牛皮制成的風袋;龠,原指吹口管樂器,這里借喻橐的輸風管。這里“橐龠”是指中空的風箱,箱內通過推拉擋板可以充滿空氣,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拉推風箱擋板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譯文:
天地本著自然之理運行,不對世間枉施恩愛,只是把萬事萬物當做人們祭祀時芻草扎的狗那樣,任由人們使用完畢自然丟棄。古時候的圣人治理國家,也不對百姓施加什么偏好,也像對待芻狗那樣,任其自在自為,無憂無慮地生活。
在高天厚土之間,道豈不正像一個不可思議的風箱那樣么?雖然中間空虛卻又充滿生氣,沒有窮盡竭時,發動起來愈是推拉,風量也就也越大。
宇宙自然賦予人類語言的表達,但同時言語過多不僅費津傷神,而且還會言多有失。說得越多,可能失誤或者錯誤也就越多。那么,在神秘的自然大道面前,人們該怎么做呢?還不如象天地那樣,仔細地體會大道自然的中空之理,保持內心的虛沖,運用“虛空守中”之法,借以修煉自身,安享天然樂趣,自在瀟灑。
解讀:
本章講借天地對待芻狗、圣人對待百姓、把高天厚地當做風箱作比喻,闡述大道“虛空守中”的妙用,實際上是告訴世人、國家管理者要遵循自然的“虛空”之道,守住“虛空之中”,不對自然社會枉自施加影響,不擾亂自然和社會運行的的固有規律,而行“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
天地對待世間萬物,圣人對待人間百姓,就像天地中空的風箱一樣,本著一顆包容萬物的心理,仿佛空空之中無所作為,而在其中有無時不在,流布其間發生無窮功能妙用,順著自然的發展,讓萬物按照自己軌跡,不加干擾地自然運行、生生滅滅。施加恩惠而萬物不知,讓萬物悄然受惠卻又不圖回報。這樣百姓之心也就不生詐偽,紛爭也不會無端迭起,自然、社會、人們也就會無憂無慮,自自然然地享受生活的幸福。
可以回想一下,漢初無為而治的時候,國家休養生息,國力很快恢復,人民安居樂業,哪個百姓不是感恩戴德?再看秦始皇、漢武帝有為而治的時候,為爭奪天下利益,東征西討,殺伐不斷,百姓正常生活受到騷擾,國家很快陷入動蕩之中,國家也隨之衰敗、甚至導致國家滅亡。
據傳說,當年倉頡為了幫助人們祛除愚昧無知而發明造字的時候,夜空中竟有鬼神夜泣,驚懼倉頡向人類泄露了天地宇宙的秘密。老子就是運用倉頡所造的這些字,嘗試著向天地人間來揭示這些隱秘在宇宙、天地、自然、社會之間的秘密的,可他用筆卻極其精簡,他運用“點而不透”的手法,在這一章中,僅用寥寥數十個字,向我們透漏了宇宙之間的一個大玄機,也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大道理,這個大道理就是本章所闡述的“虛空守中”、“沖盈不滿”的胸懷和氣度,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治理天下社會的大道。老子給我們留下了似是而非的洋洋五千言,卻騎青牛出關遁隱而去,誰也不知其所終所,難怪連孔子都讀不懂老子,對他發出“其猶龍乎?”的喟嘆。
老子論道,點而不透;老子為人,悠忽似龍。他在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他發現了宇宙、天地、自然、社會、人倫、人類自身之間的好像存在著某種不可或缺的聯系,其中還充滿了玄妙的千變萬化之理。他想把她說出來,講出來,可最終又好像說了,但是他說的好像人們又不怎么明白。他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難道他果真洞悉到了天地自然動蕩縮漲的呼吸機理?如果他感覺到了,為啥不把他說明白?如果他沒感覺到,那么據現代科學家用最精密的探測儀器進行測量,好像天地之間水霧云氣之間確實又存在著無窮的交合變化,甚至大地確實也存在著呼吸現象,據說大地每個日夜呼吸起伏可達60厘米,難道這又是巧合?
總之,我們說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是個謎?其實老子本身何嘗又不是另一個謎呢?一般人讀不懂他,就連世人稱為“萬世之師、百代師表”的大圣人孔子也不能了解他,也看不透、讀不懂他!何也?這也正像老子在道德經開頭第一章所說的那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明白老子的道,又怎么能明白老子的人呢?
對于道德經,對于老子,我們所能理解的只能是:道法宇宙天地自然,或隱或現,其中自有遵循的規律。我想,也不過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