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解析 放下分別,持守虛靜

原文

————————五章—————————

天地不仁【1】,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2】。天地之間,其猶橐龠【3】乎?虛而不屈【4】,動而愈出。多言數【5】窮,不如守中【6】。

【注釋】

1.不仁:無所偏愛。這里的“仁”并非指儒家所說的仁義。

2.芻狗:古人用草扎成狗,作為祭祀天地神靈時使用,用完則棄之。

3.橐龠(tuó yuè):用手操作的鼓風工具,即風箱。

4.屈:竭。本處采納嚴復先生之見:屈音‘掘’,竭也。

5.數:假借字,“數”作“速”。

6.中:作沖講,并非儒家所謂中正中庸,而是指虛靜。

譯文:天地無所偏愛,對待萬物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行發展。天地之間,不正像個風箱嗎?靜止時保持虛空而不窮竭,發動起來就生生不息。政令煩苛反而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引述

天地不仁,說明天地順任自然,無所偏私。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發展規律而運動成長,并不是按人類所具有的好惡感情有目的意圖的存在。

天地之間是虛空的,作用卻是不窮竭的。這個虛含有無盡的創造因子,因此一發動,便成為產生萬有的根源,生發萬物生生不息。

天地不仁,天地虛空,無為即是順任自然,萬物反而生化不竭。多言即是有為,則不會有好 的結果。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初讀本章,我們多年受儒家思想教育的頭腦很難轉過彎來。神馬?天地不仁義?圣人也不仁義?老子這是要討伐天地圣人么?

非也。

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沒有分別心,不會因為喜好而有所選擇,對萬物一視同仁。這是一種容納萬物的大格局,正因如此,萬物才能各具稟性,欣欣向榮,勃勃生機。而圣人也取法天地,具備與天地同寬的胸懷和格局,對待百姓沒有親疏之分,百姓也不用為了迎合圣人而喪失本心,可以達到真正的和諧。典型反例如“楚王喜柳腰,京中多餓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越是位高權重,越應該多加自省和覺察,明白人性中的弱點,守住自我的底線,否則將很容易淪陷于自己的一己之好。

想要做到沒有偏私很難,我們都有內在的尺子和準繩,用來度量自己和他人,用來對事物下一個判斷,這樣做的好處是處理問題簡單高效,眼光卻難免局限。當分別心生起,我們就難以看到事物的全貌,顧此而失彼。所以,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階層,對每一個個體來講,要想達到自性的圓滿,收獲內在的祥和寧靜,我們需要與智慧更靠近些。

讀《道德經》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老子的很多思想和主張跟傳統儒家是有差異的,同樣的詞語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所以用頭腦中的慣性模式去理解《道德經》,很容易把自己帶偏。斷章取義實不可取,要弄清楚一部作品的思想主旨,須得熟讀全書方可能理清思想脈落。然以《道德經》言語之簡練,智慧之精深,即便熟讀,或如李姐這般,幾能背誦全書,對《道德經》的理解,仍然只算是在茫茫大海邊拾得幾枚閃亮的貝殼,倒也欣喜異常,希望與人分享,愿更多人能走近智慧的海洋,探尋更多屬于你的寶藏。對此智慧寶藏的探索,以日常事物作為入口,往往曲徑通幽,所謂格物致知,以小見大是也。

歷朝歷代,對《道德經》的理解可謂是見仁見智。然學派之爭、門戶之見,亦難以避免。潛心研究而有所得者因所得所悟而欣喜,但同時也要警惕傲慢和我執之心的滋生。因有所得并在實際生活中獲得了驗證,我們就很容易對自己的發現堅信不疑,若遇與已見不同者,則斷然否決異已。其實,從否定他人的時候開始,就已與老子的主張相左,失去與智慧發生更多連接的機會,生起了分別心,無法持守虛靜,當然談不上海納百川,自然也難以超凡入圣。

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事物,所得所悟會因人而異,并沒有誰對誰錯,更勿評孰優孰劣。允許學術思想的百家爭鳴,可以收獲文化之林異彩紛呈的勝況。西方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無論是天下事物,還是各種思想見解,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就像佛家所謂凡事皆有因果,也是看到了表象之下的底層邏輯,拈花一笑,是看破因果、容納大千世界的智慧練達。

天地之所以博大,在于它對世間萬物的允許和接納,人若要修煉本心,也應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涵容不同思想和見解的存在,方可步入圣人之境。把時間浪費在爭執和評斷上,是對豐富和廣闊世界的不信任,偏見會加固局限,也是“多言速窮”的體現。

再試著從助人成長的角度來理解本章的主旨。被人們譽為救人于苦難的現代心理咨詢,有個重要的術語叫“助人自助”。意思是通過幫助來訪者重建內心的力量,讓來訪者通過自身成長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會通過營造安全的氛圍,不隨便去干擾和評判來訪者,尊重來訪者本來的樣子,讓其努力進行自我探索,最后完成自我的成長。那些愛提建議和解決方案的咨詢師,在不明就里的外行看來覺得很資深很權威,實則也是“多言速窮”。因為咨詢師的自戀,傾向于讓來訪者按其建議行事,從而剝奪了來訪者的自我認知和成長機會,讓來訪者對其產生依賴而失去內心力量。助人者,需得自己有成熟的人格,才能為求助者的成長提供動力和源泉。

老子在第十七章中說到“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不論是管理還是助人,最高境界是讓被管理者或受助人感覺不到你的存在,看似很少作為(貴言),待成功解決問題后,被管理者或受助者會覺得一切都是靠自己做到的,這會讓當事人滋生無盡的勇氣和力量。本章老子說“多言速窮”,正好跟十七章“貴言,功成事遂”相對應,強調了保持虛靜(“守中”)的重要性。管理者或助人者構建的是一種安全和諧的氛圍,如天地之于萬物,不橫加干預,“貴言”而不是“多言”。如此虛靜無為的方式,有能力的人才會層出不窮。

現實生活中,受生存環境和各種壓力的影響,個體很難具備完全的安全感 ,更難以領受天地虛靜中蘊藏的無盡可能,常有匱乏和焦慮之感,因此生起分別和評判心,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不合乎自己標準的就拒絕接納,因缺少跟廣闊世界的連接而更加匱乏和焦慮。呼吸、正念,都是教我們放下眼前諸多煩擾,回到內心去尋找力量的方法,用什么路徑去抵達彼岸不重要,起點不一樣也不要緊,殊途亦能同歸。

我們需要時常回到生命的源頭,從經典智慧中去汲取滋養心靈的甘泉,提醒自己去除分別心,悅納生命的豐富,體驗人生百般滋味, 收獲人生大圓滿。

注: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閱讀: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陽_1332閱讀 183,664評論 4 81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
    花在手中閱讀 1,177評論 0 1
  • 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
    道臨天下閱讀 1,217評論 2 4
  • 這是一棵樟樹,我的頭像上有它。它長在我住的小區邊上,站在上班的路上,每天都要見幾次面。在柳州,這樣自然長大...
    我唐閱讀 352評論 0 0
  • 注釋可以幫助其他人閱讀程序,通常用于概括算法、確認變量的用途或者闡明難以理解的代碼段。注釋并不會增加可執行程序的大...
    GLaDOX閱讀 1,84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