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時候背得滾瓜爛熟的彭端淑的《為學》,全文如下: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小時候光背背背,沒讀懂。
原來這就是真理,是智慧
很多人總會把時間花在擔憂、猶豫和疑惑上面,卻很少用實際行動在某件事上努力過。
其實,生活應該怎么過,人生應該怎么走,我們從小學習的古文都已經告訴我們了
有個小故事:發大水了,一個基督徒堅信上帝會來救他,于是兩次拒絕了別人的幫助。死了之后問上帝為什么不救他?上帝很郁悶,說:我都兩次派人救你了,你自己不上啊……
這說明什么?說明真理與智慧就像大寶,大寶天天見,真理亦如是。
古時流傳至今的古文,隨便挑一篇都是歷經時間淘汰出來的,是真正的大真理與大智慧。
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這些真理與智慧,但又有幾個人聽進去,并付諸于行動了呢?
聽不聽得懂,花多久聽懂,可能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很關鍵的因素吧!
行動比思考更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