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寫完后發現,有兩個5,一共寫了11本,卻也不知道刪掉哪個了,好吧,買十贈一。
“冰桶挑戰”走后,“冰書挑戰”來了。
我等著有人來邀請我一起玩兒,但是貌似根本沒有一絲被邀請的跡象,想起我的閨蜜園兒姑娘曾說:“貓兒是我身邊最愛看書的人了,除了你,都沒人看書。”前幾天出差去廣州,贈送老同學兩本書,老同學——當年的書蟲,說:“從北京帶來的精神食糧,一定要好好讀,上班后就沒看過書了。”聽罷不禁感慨繁忙生活里,讀書這件事,真是越來越小眾了。
言歸正傳,按照“冰書挑戰”的規則是要列出影響自己最大的十本書,預備,開始——
1.《增廣賢文》
我生在一個小小的鄉鎮。那里沒有書店,也沒有圖書館。只要識字的鄉親,都會被稱做“有文化”。小時候,對所謂閱讀習慣的培養,從家庭到自身,都毫無概念。但是,貌似我竟然對閱讀頗有興趣,表現在:特別喜歡看哥哥傳下來的課本,甚至喜歡看媽媽的中藥說明書。記憶尤深的是,曾經拿一本哥哥發的《社會常識》看得津津有味,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里邊有講,開出北京的火車是單號,開進北京的火車是雙號……還有媽媽的中藥說明書上,寫著,“主治‘胸悶氣短’……‘氣血兩虧’”……,當時特別喜歡這種抑揚頓挫的四個字四個字的詞,覺得好有趣,以至每次看到藥品,都撲過去看說明書,其實對藥品要達到什么功效根本不明就里。現在看來,完全是閱讀缺乏引發的閱讀饑渴并發癥。
四年級的時候,有個小同學不知道從哪里整來一本豎排本的《增廣賢文》,沒有封面,很殘破的樣子。但是越是這樣,越是覺得好神秘,像極了那時古裝劇里邊一大幫子人不吃不喝不工作天南海北地去尋找的武林秘籍。所以,大家爭相傳看。傳到我手里時,被告知只可以在我手里逗留五天時間。一開始我拼命地謄抄,抄到小手痙攣,拿不動筆,后來就起大早背誦,等到還下一位小同學時,我把沒有抄下來的背下來了,再通過默寫補充了全本,之后把前面的也背住了。看《射雕英雄傳》,看到黃蓉的母親一口氣背九陰真經這一幕時,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時候這段背《增廣賢文》的故事。唉,黃母都累得掛了,還好,我還活蹦亂跳的。直到今天,依然能朗朗上口幾句:“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2.《萬花樓》
《萬花樓》是我看的第一部小說。望文生義,這書名比較容易有風塵的聯想,以現在的語言來形容,就是“標題黨”。因為就是正兒八經的小說了。回想起來,也是有一場風風火火的經歷。
那是小學五年級,也是不知道哪個小伙伴從哪里弄來的,同樣在我手里可逗留的期限也很短。那時候,老娘是不讓我讀小說的。作為一個善良的“沒文化”(不識字)的婦女,她老人家對于書一廂情愿地分為兩種:課本和小說,并且在她老人家那里,“課本”是褒義詞,“小說”是貶義詞。因此,為了讓老娘覺得我是在務正業——讀課本,我必須把小說包上書皮。
包上書皮,膽戰心驚中,讀完了《萬花樓》,之后又有許多本其他的小說,都是以這種方式偷偷摸摸讀完的,二十多年過去,根本記不清了,唯有《萬花樓》,印象深刻。
3.《小學生作文十知道》
這是第一本屬于我的課外書。爸爸出差問我要什么禮物,我特意囑咐他要給我買作文書——那時的覺悟真是有限啊!想起了宋丹丹演的小品中,有一個段子:“你喜歡看足球嗎?”“喜歡!”“喜歡哪個球隊?”“都有哪個球隊?”那時我的見識就是如此,想讓爸爸給自己買書,但是根本就不知道都有什么可以買,“名著”啊,“經典”啊,腦中根本沒有這種字眼,小說又是不可以的,所以只能要求買作文書了。爸爸出差回來,給我買了一支綠色的鋼筆和一本作文書——《小學生作文十知道》,現在也依然記得,那本書是講各種寫作技巧的,什么鳳頭、豬肚、豹尾之類。不過,這些技巧似乎寫作時不起作用,反而是寫好以后進行評價時才想到。再不過,這本書的影響還是很大。
4.《學生成語詞典》
現在的我,回想到以前那個還是小小少年的我,曾經拿著成語詞典,一頁挨著一頁地閱讀,會覺得好玩又奇葩。這本成語詞典的切口處用鋼筆重重地描了一個名字,哥哥說是他同學的名字。因為這本詞典是哥哥用他的玩具,依稀記得是冰車(冬天河面結冰后,大人們給小孩子們用木板制作的一種冰上玩耍的工具)跟這個同學換的。那時一邊看成語的詞條、解釋,一邊胡思亂想。那時的胡思亂想,就是現在所謂的“腦洞大開”。比如,看到“狼狽為奸”,就想,這兩種不同的動物是怎么合作的?想到村里邊經常來的耍猴兒人(賣藝人),耍猴兒的人把猴兒馴服了,讓猴兒出洋相給他賺錢,那狼和狽,哪個更高級點?是誰馴服了誰?狼聽狽的,還是狽聽狼的?它倆一同做了壞事,獲得的好處怎么分?等等等等。這一本成語詞典給我帶來很多不為人知的樂趣。
5.《牛虻》
上了初中之后,學校為了應付所謂的“普九驗收”,建起了圖書館。但是圖書館的書是不可外借的。好在管圖書館的老師是我家
鄰居,后來完全以熟人的關系,加上我平時學習成績不錯,在街坊鄰居眼里是個靠譜的小孩,才破例借書給我。才有機會接觸名著,看了一堆《堂·吉訶德》《仲夏
夜之夢》《三個火槍手》《簡愛》《平凡的世界》等等各種書。當時作文非常流行拔高到學習張海迪大姐姐的精神,偶爾看一篇文章,講張海迪的偶像是保爾·柯察金,就順著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的偶像是亞瑟(牛虻),于是又順著讀了《牛虻》。可能跟當時的家庭境況有關吧,我特別喜歡亞瑟這個角色,尤其對于他對著劊子手狂笑,而把劊子手嚇得哆嗦的那段描寫,腦海中過了很多遍,特別有畫面感。日后,我常常默默地把這個“劊子手”抽象成困難,覺得生活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難,以嘲諷、鄙視的態度對待困難,困難就會哆嗦著害怕我。《牛虻》,讓一個小姑娘的內心變得很強大。
5.《科幻世界》
高中的時候,學習很緊張,當然,現在回望看來,根本沒必要那么緊張兮兮,但是已經不可能重現的經歷是,那三年基本上把自己扔在試卷和試題的海洋里了。上課、自習……稍微舒口氣地就是讀一讀《科幻世界》。常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是高中覺得還蠻多愁的,因為把高考看得過分地重要,以至成績每有微小變化,都會帶來很大的情緒波動。好在有《科幻世界》所展示的浩瀚和蒼茫,會及時地把我從對分數的斤斤計較中解脫出片刻。所以,高中的日子,開心時在看《科幻世界》,傷心時在看《科幻世界》。
6.《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是我買的第一本書。說來有點好笑,當時買這本書的動機是,想要通過閱讀這本書,提高歷史成績。我歷史學得不太好,那些萊克星頓槍聲、波旁王朝復辟啥的,學得云里霧里的。然而,歪打正著地,歷史成績雖然沒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它給了我思維上特別大的沖擊。一方面是重新評價“教科書”,以前認為很厚很難的一本書,忽然間變得好單薄,好簡單了;另一方面以前很頭痛地要背誦的各種枯燥的知識,都變成了,曾經真實的一群人有溫度的經歷,那時覺得自己忽然就超脫了,超越了背誦和拿分,對了解和觀察和洞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7.《香草山》
《香草山》是一部愛情自傳小說。讀這本書的過程,時時充滿了感動。哦,那就是我能想象到的世間最好的愛情!寫道這里時,又翻了翻,看到這樣的叮嚀:“珍惜光陰,做自己的事,永葆一顆寧靜的心”,真好啊!
8.《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這是一本專業學術書。大學選擇讀了法科,老師開出過很多書單。有些能讀懂,有些都不懂;有的堅持讀完了,有的根本讀不下去。在所有專業書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以至一段時間的閱讀可謂是“蘇力及其周邊”。所以,是這本書啟發了我學習法律的興趣。
9.The Black Tulip
The Black Tulip(《黑色郁金香》),是我讀的第一本原版小說。同時,讀完該書也開啟了一個新的習慣,就是每讀完一本書,記下最后一句。這本書最后一句是:The man who suffers much has the right to be happy.
10.《親歷投行》
《親歷投行》是我作為編輯策劃,作為第一讀者閱讀的書。也是目前為止,我做得最暢銷,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后來,這本書做一個精裝版本時,作者寫序言提到,“親歷投行,改變了我的人生”,作為編輯還是感覺很欣慰的,也許一個人的人生得以改變機會并不很多,作為編輯這種角色能夠通過一本書參與這樣的事情,令我對自己做編輯的事業更加堅定。
有句話說,看一個人的已閱書單,大約就能了解一個人了。我又反過來看了看自己列車的十本,還好,貌似并沒有暴露我(得意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