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能在18年的年初即為自己安排了次自我成長的培訓,也重新審視自己所從事的這份事業,不僅僅是一份可以賺錢的事業,更是一份經營幸福人生的事業。
培訓未開之前,自己內心已經預料到了這會是一場道的學習,我以為是關于夢想,關于家庭,而我對于這種培訓向來是抵觸的,包括從讀書選書的方面上來講,我一直很認同馬伯庸的《焚書指南》的理念,最不喜歡讀的是雞湯成功學、勵志的人物傳記類書籍,我認為這些東西空談太多,廢話十足,讀多了就是有毒。從內心抗拒被洗腦,經常認為自己讀書多,知識面廣,所謂的心智啟迪都是講一大堆打打雞血,拷問夢想的空話。在到達培訓現場,確認了這是一場“道”的有點玄的培訓,但是交了錢,也花了時間,我還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去嘗試說服自己,100%投入,參與,事實是我給自己的洗腦也很難,長久有這樣抵觸的理念,難以短時間內清除。
因此最開始的時候很難把自己投入到這個學習的狀態里面,不停的說服自己,既然來了,既然花費了時間,精力,就努力讓效益更大,而讓效益更大的途徑就是接受,何況我自己的信念系統是可以轉變的,日后我還可以在培訓結束后分分鐘轉念的,另外,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姜多多公司的選擇,是高品質的選擇,培訓的導師非常優秀諸如此類。
整個課程設計的由淺入深,從簡單的做到的一些承諾開始(我想到可以這個做法可以借鑒到我的瑜伽課程中),穿插其中的分組,組內自我介紹也其實是慢慢把冰給破掉。體驗式的培訓,總算慢慢的把自己說服了,決定好All in式參與。
培訓的整個過程中,高我,心智層面上的問題確實被拷問了很多次,比如說——你想要什么?你是在證明什么呢?責任者心態?怎么活在當下?你發現自己什么?
內心里在每一個被拷問的當下,還有每個輸出分享的時候,每個聽其他伙伴分享的當下,內心都不斷冒出很多想法,擔心這個想法稍縱即逝,被遺忘不會把它深深地嵌入到我的生活里面,這樣的瞬間太多了,一來按照導師的要求,體驗,全然參與,所以沒有記錄的機會(人機分離,不帶筆記本),充分相信導師的安排。直到課程的結束,關于課程的提問,才徹底把這一顆心放下。
從結果上來看,也是可以證明,在我回來之后不僅僅是我個人做出了一些改變,我還影響到了身邊的一些人都做出了改變,沒有去參加特訓營,我也依然沒有把培訓過程中當時的那些點,所有的百分之百的傳遞復制出去,但是仍然給了他們正的影響。恰是因為我All in式的參與,我的心態,狀態影響到自己,進而影響了他們,包括人際關系,和朋友,還有身邊的伙伴。說這也是我為什么說我們經營姜多多是一個有福報的事業的原因之一,包括很多很多伙伴參加完培訓之后他們跟父母,孩子跟另一半的感情更加和諧甜蜜了,更加的穩固了,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融洽了。
【不談體驗只談感受】
我主要分享我自己深有感觸的幾個點。
一:受害者與責任者的心態。
培訓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說到一句話——我是一切的根源。作為一個受害者是提供給我們自己很多隱形利益的,比如說我們作為一個受害者,可以幫我們擺脫很多,幫我們推卸責任,幫我們博得同情,但是那又怎么樣呢?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常常會陷入抱怨抱怨領導, 抱怨家人的不理解,抱怨命運的不公,抱怨別人對我的虧欠太多,但是實際上沒有人可以完全幫我們承擔責任,受害者的心態的結果就是,我們極不情愿的耗費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低效率的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而正能量負能量,都是會傳播放大的,沒有人愿意接近一個負能量的人。
長以一個受害者的心態去,去面對很多事情的話,很多人對負能量也會有感受,也會把你當成一個受害者,而不會讓你承擔很多責任,他們也自然不會把這種略有挑戰性的工作,可以放得下心的事,做一些改變的事情交給你,反而同樣一個責任者的心態,比如說我做件事情,我想方設法,我都去做,就是團隊中出現了一件事情,誰干都可以的時候,你勇敢的站出來,負責的站出來,那你這個人的能力就會不斷的去提升的,一個舒適區域不斷的被拓寬,再有這樣的事情出來的時候,你就會很好的處理,不斷的去正向的一個循環,整個人的能力,知識面,舒適區域都會不斷的去拓寬加強,這個人的能力就會不斷的去提升的。
第二點就是信念百分百,我們在每一個人歲末年初的時候,月底月初的時候都會定目標,可是回頭想想,我們對于目標的負責任度有多高,定了目標有多少是百分之百完成的,定目標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是一定要把它完成還是我定這個目標就是為了應付未來交代,做到了很開心,做不到無所謂的這種心態。而定目標,就百分之百一定要去完成它,你抱著這樣的心態,目標的完成肯定100%,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就會有不斷的,有各種的方法,所有的路上遇到的所有的阻礙都不是問題,就是回看一下我們身邊優秀的有結果的人,優秀的人,他們鎖定的所定的目標我們都可以看到,在她身上永遠看到的都是正向的能量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一遇到問題退縮了,相信只要你為自己定下的目標都是可以完成,只要你在整個過程中堅定你的信念,有了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你一定會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的,
第三個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先成為,后擁有。我們大多數人往往都是這樣的——先擁有,做,后成為。比如說等我有了資源,我去地推,等我有了團隊,我去辦講座,組織線下活動,等有了時間我去旅游;等我有錢了,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思維方式是——我先擁有了某個條件,我再做對應的事情,然后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模式其實看起來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種模式,思維方式,就是我先成為想成為的人,我再去擁有這樣的結果,比如說同樣是我們剛才去的這些例子,地推我需要有我的,有很多團隊的人嗎,不一定,我可以找我的朋友,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再比如說我有了,我有時間了再去旅游,我現在可以安排出時間嗎,可以的。我有了錢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那我現在不具備條件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是的,而是我先從心態上去改變我先做這些新社會,也每天他們做的事情,然后我慢慢的就去擁有這些條件,自然就擁有了。再比如說,我想像孫儷一樣,和諧的夫妻感情,那我是需要等我去找了一個像鄧超一樣的老公,等我有了孫儷的名氣,地位,我才可以像她一樣擁有幸福家庭生活,擁有很高的片酬收入嗎?不是的,是我先要去按孫儷的這個這個人去努力,一顆素凈恬淡的心,一個對工作盡職盡責,負責任的態度,而這些心態層面上的,最根本的,則是我瞬間就可以做出調整改變的,我可以先像孫儷一樣,愛笑,像孫儷一樣熱愛生活,把工作做到極致,每天給自己留出時間做自己想要做的美好,提升自己。這些都是我做出的改變,我可以先按照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的腰,像孫儷一樣樂觀面對生活,我相信慢慢我也會接近更美好的生活,做最優秀的自己。
包括我們心態上的改變,其實也是可以瞬間完成的,不需要等你有了多少錢你才可以相信自己,才可以對你的孩子很慈愛,你才可以對朋友大方,你才可以花錢去提升,花錢去旅游,你不必等到你當領導你才去站到全局的角度去看問題,也不需要等到你做了團隊長,你才去做一些團隊長需要做的事情。
我相信自身狀態的改變也會給大家帶來一些改變,會讓大家看到我正向的轉變,我們的每一次的培訓與學習,它的結束并不是一個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時間段的開始,就像每個當下的過去一樣,是上一刻的結束,更是下一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