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文盲

我的父母是文盲。父親只是認得一些簡單的字,而母親是完全不認得字。

作為一名85后,兒時生活貧苦的記憶至今還歷歷在目。然而,衣服上的補丁并沒有影響我們的生活幸福感,我的文盲雙親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為我們創造了幸福生活。

(一)砸鍋賣鐵的誓言

作為村里的貧困戶之最,父母的一句“砸鍋賣鐵”,讓我們家出了兩個大學生。

由于村里人普遍生活貧困,大部分學齡兒童都是在認得幾個字后輟學在家務農。而我們家的情況讓我對于上學的事情更不敢有過多奢望。父母吃盡了沒文化的虧,下定決心,不管多窮都要供我們讀書。然而,家徒四壁,姐弟幾個便時常擔心被輟學,因為條件比我們好的人家繼輟學的大有人在,我們離輟學還會遠嗎?可是,父親說“只要我們考的上,砸鍋賣鐵都會讓我們上學”。對于我們來說,這就是一個能夠上學的保證。而對于父母來講,這更像是一個誓言,一個不管自己再苦再難也要供我們讀書的誓言。

若干年后,已經參加工作,為人妻為人母的我再次想到父母的這句話還是能熱淚盈眶。這句話就像是我們的定心丸,在我們之后的人生之路上,每次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想到父母的這句話就有了咬牙堅持下去的動力。

(二)閨女咋了?跟兒子一樣疼

小時候,我脾氣有些執拗,經常被母親教訓,我就會沖她喊“你重男輕女”,而我之所以敢這么干,恰恰因為我們家不重男輕女。

不可否認,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的風氣還是相當流行的。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不好,家里農活太忙,這時候通常是犧牲女孩子的學業,輟學幫家里做家務。不管這個女孩在家里排行第幾,理由很簡單,女兒早晚是人家的人,讀那么多書沒用。而我的父母似乎卯足了一股勁兒,分明要女兒、兒子都要培養,就連妹妹后來輟學,也是勸了又勸。對于小孩子之間的日常小摩擦,父母也并沒有因為弟弟是男孩或者年紀小而一味偏袒,我們犯了錯都會一視同仁的被“收拾”。

(三)不讓你們做留守兒童

那個時候,實在是太窮了。盡管父母每天都披星戴月地在田里忙活,生活并沒有什么好轉。于是,便有人想辦法,外出打工。那時候,打工還是個新興而時髦的詞匯。起初,父親也加入了打工了行列。在工地辛苦了一個月,掙了200多塊錢。那個時候,家里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現金,父母高興地數了又數。但是在父親外出打工期間,我們姐弟三個輪流著生病,忙懷了母親一個人。后來,父親就再沒出遠門了。他要在家照顧我們,讓我們每天放學回家看都能看到他在。

那個時候還沒有留守兒童這個詞匯,但現在,我們長大了,他們卻成了留守老人。

(四)誰敢吃獨食,揍他

因為沒有文化,父母對我們并不會講什么大道理,但是他們卻教會了我們分享。

小時候因為窮,糖果對我們來說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父母偶爾外面得了幾塊糖,總是非常寶貝的拿回來給我們吃。一顆糖分三份,我和妹妹各吃四分之一,弟弟因為比我們小得多,便給他吃二分之一,誰都不許吃獨食。后來住校之后每每回家,母親總是能從柜子里翻出存放了好久的節日吃食給我們。

就是這種分享的習慣也傳到了我們姐弟三人身上。妹妹在外打工期間省吃儉用,卻在給家人買東西的時候豪不手軟。弟弟會冒著大雪扛著禮物步行十幾里去看忘剛生完孩子的妹妹。母親生病了卻要瞞著在外地讀書的我。因為分享我們學會了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互相為對方著想。如今我們姐弟三人均已各自成家,但有些習慣卻已刻在我們的意識里,永遠溫暖著彼此。

(五)人窮,但不能志窮

小時候,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咱們人窮,但不能志窮。

怎樣才算不志窮?母親的答案很簡單。衣服可以破爛但一定要干干凈凈。吃飯時不準出聲,拿筷子的姿勢要標準。見人要有禮貌,與人交往要不卑不亢,不長他人氣勢,也不妄自菲薄。雖然窮但我們在努力,我們并不會低人一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說話多做事。所有這些都讓我們后來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收益頗豐。

關于父母的故事還有很多,也有很多我至今還不知道。我為有這樣的父母而慶幸,而驕傲!

PS:僅以此文獻給我的父親母親。他們沒有爺爺奶奶幫忙的情況下,撫養我們姐弟三人成人,還要照料近十畝的田地。那個時候,家里沒有拖拉機,小麥只能一行一行地人工播種,然后拿鐮刀一把一把的收割。我真的不能想象,父母是用了怎樣的毅力在貧困中掙扎著養育我們,掙扎著供我們讀書,卻從沒向抱怨過生活的艱苦。等我們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們卻已青春不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