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秀,水之清,享幽靜,得心寧。”穹窿山,在賜予蒼生美景秀色的同時,也在默默凈化著世人的心靈,寧靜著你我彼此。在這人心普遍浮躁、逐利甚囂其上的當代,在我們猶豫裹足、彷徨駐足的時候,惟有青山,以它寬廣的胸懷和幽深的靜謐,無私地接納著我們千瘡百孔的心靈。放眼當下,城市化的進程日漸加速,當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城市居民,當越來越多的靈魂被鋼筋水泥所捆縛,才恍然所悟于寧靜的剝奪、純凈的遺棄,于是便有了熱衷“農家樂”、周末“鄉村游”的回歸。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深藏著對寧靜、幽雅的渴望,那是人類最原始最本初的情愫。行文至此,我該為自己慶幸,慶幸自己工作于此,長擁穹窿,竟免受了許多的塵世喧囂,也免去了不少的煩惱和浮躁。
“人之古,史之悠,思已往,悟今朝。”穹窿山,帶給我們的,還有一段段亙古綿長的傳說。想曾經,孫武著書于此,兵法一出天下贊;乾隆六次祈福,佛禪慈悲佑萬民。雖然這些人和事,早已成為過往,然每每思及,每每向游客言及,無不歷歷在目,似乎能感受到他們的氣息,聽得到他們在穹窿山的聲聲腳步。無數次的夢里,無數次的幻想,我用最豐滿的想象,去勾勒孫武著書、乾隆祈福的情景,心中常忽有智慧的開悟、哲理的啟迪。是呀,靈秀之地育偉人,穹窿山的靈氣已融入我們的血脈靈魂。在穹窿山的熏陶之下,我們亦能如哲人般,坐看云舒云卷,靜看花開花落,修得了那一份寵辱不驚的優雅。想來,成大事者,必先沉其氣、修其身、雅其性,然后以靜制動,方成大器。
“人之涌,聲之雜,我觀人,人觀我。”看到穹窿山如織的人流、涌動的游客,忽然想起卞之琳的《短章》,那不正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在穹窿山,我們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游客,努力以最優的服務和最美的微笑,愉悅著游客的身心。于游客看來,穹窿山自是一道美景,然我們的服務亦是另一道人性的美景,這道美景源自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親近,這種善意和親近是人、物接觸所無法比擬的。于我們而言,穹窿山自是一番靜謐,然有了游客的融入,有了生命的涌動,更別有一番生動之美、盎然之致,那是一種靜動相宜的美妙。人之一生,亦求平衡,平衡即是大智。游客們在日常的嘈雜與旅游的寧靜中,尋求著心靈的平衡,我們又何嘗不在尋找著一種求鬧與圖靜的平衡?
漫步穹窿山,醉心穹窿景。坐擁穹窿地,斯為穹窿人。穹窿山,我們匆匆的腳步走過,不是過客,而是守者。守一份寧靜,享一份雅福。守一世純凈,享一生安好。這便是,一個穹窿人最簡單的暢想與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