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文章很刷屏,“我的媽媽是沒用的中年婦女”,大意是孩子嫌棄自己的母親,做飯不夠A的媽媽好吃,打扮不如B的媽媽美麗,后面是作者寫的其他一些“失敗”中年婦女,體型不夠美,廚藝不夠好,不夠上進,老公對著她只有嘆氣。
CPA考場上的兩種人:小姑娘和大叔
在微信上,我還看到一篇關于CPA考經的文章,是一個保研成功的女孩,大四下學期閑著沒事干去考了CPA,她發現,考場上主要是兩種人,年輕的小姑娘,和中年的大叔。
年輕的男生在哪?可能沉迷在泡妞和游戲中。
中年的女性在哪?
學而思里的兩種人:學生和學生他媽
如果你去過學而思和類似輔導班,你就知道中年女性主要在哪?在這些沒完沒了的英語、奧數、體育、畫畫、音樂輔導班里、在學校的家委會里、在小區樓下遛BB的人群里......一句話,在孩子里。
減負過后,在中產焦慮壓力下的家庭,無一例外都很重視孩子的培養。培養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時間和精力,而媒體、各類書籍都在經常宣傳,孩子需要由父母親自撫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虎媽戰歌》,全都是媽媽作為撫養孩子的主角。
不要問我為什么爸爸做家務少、帶孩子少?我也不知道。可現實就是除了體育運動場所還能見到比較多的爸爸,其他培訓、陪伴、親子,基本都是媽媽。
社會風氣如此,你妄想一個人對抗社會?那不如開始就抵抗住,別結婚。不然,你只能用爭吵、冷戰在孩子面前抗議,與你為孩子提供和諧家庭氛圍的初衷相違背。吵架一多,老公不愛回家,萬一在外面再有個亂七八糟的事情,更讓人鬧心,家庭破碎,倒霉的是孩子,還有已經為家庭和孩子付出許多的女性。于是很多女性只能忍忍忍。
中年求職媽媽:雙休、朝九晚五、離家近
大多數家庭的媽媽,除了在孩子身上花費巨大的精力,還得上班,還要做家務。
最近在瀏覽一個媽媽網的職場天地板塊,看到幾個35歲以上媽媽級的女性,昔日公司普通員工或較低級管理者,遇到公司裁員,再尋找工作時,要求出奇的一致,雙休、朝九晚五、上班路途半個小時內。
為什么?因為要照顧家庭和孩子,5點左右下班,如果路途太長,則趕不上回家做飯,晚上輔導孩子功課。
你說孩子不用人輔導?你試試看一學期下來,跟有媽媽輔導的是什么狀態差別。
看到對工作都如此要求的中年媽媽們,你還會奇怪CPA中為什么只有中年大叔和小姑娘?中年媽媽哪里有多余的時間和心血去考CPA?如果有,只會繼續研究小升初的種種奇思妙想。
中年大叔求職:視野全球化
與此同時,中年大叔的求職地理范圍,跟中年婦女壓根不能用一個尺度衡量。我有若干30+男性同事或朋友跳槽,選擇余地可以開車2個小時另一個城市,到飛機10多個小時的非洲國家不等。
他們或許也惦記孩子,但將掙錢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在薪水的誘惑下,欣然飛赴世界各地,在視頻里表達對孩子的愛。
就這樣也不能阻止大叔的業余生活,他們仍然可以在周末去各地參加馬拉松,美名其曰鍛煉身體。只是朋友圈里的圖片不會拍攝出太太在帶孩子的辛苦。
美才女媽媽和普通的中年婦女:存在即合理
當然有工作出色,還能打理好家務、孩子看著出色的媽媽,說不定還能烘焙出蛋糕、裁剪出衣服,甚至國畫油畫也能信手拈來的典型。
但你深究下,這種媽媽,一般有保姆做家務,有老人帶孩子,還會給孩子請私教。她將一切可以外包的工作都外包。
這樣的媽媽往往有時間投入工作、學習、興趣、社交、運動、保養,家庭在時間、背景上的支持有力度,她們也容易獲取成功,進而時間彈性較大。整個人有空再繼續投入上述活動,越來越出色,隨時間而發光。
而有些媽媽,時間投入到孩子、家務中,工作業務不精,在職場失去競爭力,進而在家庭中逐步喪失話語權,自己也慢慢對這些失去興趣,蛻變成普通中年婦女,喜歡世俗眼中庸俗的興趣,如麻將,看電視等。
在這里,我很不想用“沒用的中年婦女”一詞,沒用?一日三餐再不好吃也需要人買菜洗菜摘菜炒菜洗碗,再普通的衣服穿了也需要洗曬折,家庭看著擺設沒情趣,也需要經常打掃,才能維持,哪個不是工作量?
我們欣賞“國務卿女士”的颯爽英姿,但更多的電視屏幕形象也是普通人。正如一個蜜蜂小社會有一個蜂后,若干蜂王,還有無數工蜂,真是普普通通各項都不出色的人群,才形成了社會金字塔的中下層。
愿每個孩子和丈夫都能看到普普通通妻子、母親為家庭所做的貢獻與付出。切實從心底認可這種付出,家庭分工方能長久順利的開展。
當然,這些也并不是一個女性不學習不努力的借口,經濟許可的話,把能外包的工作都外包吧!這能為社會創造就業,也能為自己贏得時間,進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