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書,總不得勁兒。要么是看一半就看不進去了,要么是堅持看完之后也沒啥感覺,腦子里一片空白。一度以為是自己挑的書不對。直到最近胡亂買了一些書,翻到《暗時間》這本,才發現是自己看書的方法出了問題。我把這張現象稱之為「閱讀困境」。
重新思考了「看書」這件小事,都包含哪些過程。一般而言,人經常會被「看書」這個動賓短語所迷惑,看+書就是這件事的全部了,其實不然。
很多時候有些流程在潛意里已經做完了,比如看書的目的。有些人會反駁說我看書就是沒有目的啊,就是愛看。比如讓自己有更多談資、變得更有趣、懂得更多等等。還有些流程則根本沒有執行或者不知道如何做,比如看書的方法。
一個完整的看書流程,應該包括看書的目的、看書的方法、書后的總結和反思。如果你有時候也會出現「看不進去」或者「看完之后沒什么感覺」這種狀態,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問題,反而得好好關注一下自己看書的目的。
看書的目的羅列一下大概有以下幾種:
- 增進某方面的專業技能
- 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
- 增進文學修養
- 個人興趣愛好
- 打發時間
就我個人而言(或者對大部分職場人士而言),實際上最有效果的看書就是非常有目的性的看書。比如你想增進某方面的業務技能或者學習某個領域的相關知識,那么集中一段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收獲會非常大,而且思考起來也比較系統性,能沉淀下不少東西。
回想起來,自己剛畢業那段時間就是這么做的(但不是有意識的這么做,憑本能驅動...)。那時候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和相關技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集中閱讀了非常多相關的書籍,收獲頗豐。現在想起來,我能給人完整的推薦某個主題的書單,似乎也就是 PM 相關的了。其他則是零零散散,不成體系。
說到這個又想起了「杠鈴策略」(這是個好東西,想了解的看這里),也完全可以用在看書這件事情上。時間就那么稀缺,讀的書就應該是某領域最經典的書,或者就是跟業務/知識/技能最不相關的書,比如一些文學類書籍(但也必須是經典),千萬別走中間路線。好的書會像是一個藏寶圖,里面有很多線頭,會牽出很多相關的書籍,像拼圖、像搭積木,自然而然結成一張網。
還有一個原因導致之前「閱讀困境」是因為選書的刺激信號出了問題。在瀏覽文章的時候,被某篇文章所吸引,接著又對文章里提到某本書產生好奇心,但實際上這些書對文章作者來說很有幫助,然而對當下的自己而言,要么無法感同身受,要么這本書跨界的厲害,壓根不是自己的知識領域范疇之內,讀起來自然味同嚼蠟。
所以總結來說,想要在「看書」這件事上有所收獲的話,首先還是要在大腦中積累充分的「疑惑感」,然后抱著非常「功利」的心態去挑書,去看書。
弄清楚自己看書的目的之后,緊接著還會面臨幾個問題,比如
- 如何搜尋到好書?(其實還蠻少見到有人對書籍像買衣服那樣精挑細選的?)
- 如何高效的閱讀?
- 讀書筆記該做哪些?
- 有什么好的做筆記的工具?
- 如何總結與反思?
把這些問題一一列出來之后,就又覺得自己是處于多么「低階」的動物形態了——基本上沒怎么主動思考過這些問題,如果有也是淺嘗輒止——被潛意識所支配,憑著本能或者直覺「自動駕駛」自己的身體。這以上所有的流程和問題,其實都應該固化成一種結構化的思維和方法,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閱讀和學習。對于普通人來說,習得這些技能的方法只能是刻意練習了罷。
等下篇再好好聊聊剩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