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朝花夕拾》里有寫自己的保姆長媽媽,姚晨在《朗讀者》里讀了此文,追憶月嫂魏姐。
看到月嫂說她帶孩子不愿超過三個月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是的,我們的四年和月嫂的三個月是一個性質,都有個期限。列舉五點雷同,純屬個人觀點:
雷同一:知道的人都覺得重要,比如說產婦自身和家屬,比如說過來人,比如整日圍著娃娃轉的這些人,都算“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卻都覺得“有那么重要嗎?”,“可有可無吧”,“很清閑啊”……,比如沒有生養的人或生養了很多已經麻木的人,比如認為產婦都是無病呻吟矯情夸張的大男子主義的人。對大學輔導員,也是一樣,有“知道的人”,多是學工戰線有過切身體會過的戰友,更多的是“不知道的人”,特別是考慮發糧餉的時候。
雷同二:精心養大的“娃”不中留還不記情,奶娃兒尚小,記憶還沒形成,月嫂勞心勞力晝夜顛倒幾個月,輔導員預防消防救火善后打雞血四年,娃娃們離開了,半點恩情沒有,前行成長的路上再沒有你的痕跡,長大后感謝的是父母,是教他們知識的恩師(別想了,沒包括輔導員)。
雷同三:當你偶爾說自己辛苦的時候,說自己是憑著良心干事兒的時候,別人會一盆涼水潑下來,別那么高尚,還不是為了錢,是,生存本身如斯,但養人育人更是良心活,娃娃病了哭了長歪了,我們的心痛不比親媽少。
雷同四:再怎么努力,你也只是個“外人”,當正兒主父母、沾親的爺奶姑姨舅、不沾親的各路媽媽的閨蜜爸爸的朋友登場,你就麻溜兒的閃開,看著他們笑嘻嘻的抱著干凈漂亮奶香十足的娃兒逗著,一旦餓了尿了拉了粑粑,才會想起讓你來收拾殘局,放在舊社會,就是“仆人和老媽媽”的角兒。在學校,任課教師、科技競賽指導老師、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科研團隊導師、團學協會社團老師……都是“正福晉”,輔導員則和宿管阿姨、食堂大叔等一起,是側、是庶、是侍。就算是你竭心盡力,還是會經常被嫌棄,嫌棄你嘮叨、事情多、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幾年里精心照料的娃,畢業后會同學會朋友會導師沒你啥事兒,朋友圈里對結課的“人生導師”萬般不舍,毫不吝嗇的稱其為“大學里最喜歡的老師,沒有之一”,你只有羨慕嫉妒的份兒。
雷同五:這是個良心活,人前人后是否一致,言行是否合一,沒有明確清晰的衡量指標,做的好與不好,人在做,天在看。同樣的,這是個虐心的活,孩子養好了功勞不算你的,病了弱了才說你沒帶好,骨頭硬了拍拍翅膀走了,頭也不回,留你淚眼婆娑暗自傷懷,情深不壽啊!
還有最可怕的,是輪回二字,不同的經歷同樣的感受,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