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讀完的第131本書
時間:2020.10.13? 耗時6小時
讀后感:現在讀這種勵志類或是個人成長類書籍,感覺很輕松,可能就是那種處在舒適圈閱讀的感覺。因為這兩天處于路上的狀態,所以這本書大部分都是以聽書的形式結束,遇到感興趣的部分打開文字看看,如何摘抄下來整理。這本書我感覺主要寫了兩部分,一部分是關于學習,另一部分是關于金融或是經濟方面,這兩部分我都比較感興趣,之前也都有一些積累。比如本書講述的幾個概念:熵增,內卷化,喪尸文化,負利率,零利率,貧窮的本質,富人為什么會更富等等。
一、關于學習
1學習寫作方法
其實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看完什么東西之后就隨手寫點心得,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即可。你會發現越寫越利索,而且對思維的訓練也非常厲害,能夠讓知識條理化,讓大腦清晰化。而且隨著時間的疊加,效果會越來越明顯。你做一件事,做一周沒什么用,做兩個月也沒什么用,但是如果你能持續五年,絕對能折騰出點名堂。
之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寫東西沒感覺,一方面是寫得少,大腦沒形成信息高速公路,當你每天看兩頁書之后就寫幾十字通過微博發布,時間長了自會有奇效。我當初就是在微博寫讀書筆記,到現在竟然有了幾十萬粉絲;另一方面是大腦儲存得太少,需要大量的閱讀來解決。
2提升大腦效率的另一個層面在于激活更多鏈接,學習新東西會讓人痛苦不堪,需要用意志力克服它。
大腦在擴張鏈接過程中遭到人的天性的反制,人的天性并不喜歡大腦擴張鏈接,因為鏈接多了要消耗多余的能量,而人體不希望消耗那么多能量。但是更多的鏈接才會派生出更多的想法,才會更有創造性。以前有人說知識多了影響創造性,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腦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能創造出來。創造,多是建立在知識積累上的。
3喪尸文化
受喪尸文化影響的人只接受基礎的刺激,越來越多的人生活的重心只有玩游戲,猶如僵尸只愛吃腦子。
受喪尸文化影響的人生活沒有高級目標,只有基本需求,一時刺激一時爽,一直刺激一直爽。他們深陷電子鴉片,日夜沉浸其中。
最關鍵的一點,受喪尸文化影響的人即使生活得很落魄,他們也無意變更好,甚至都不去想這事。
4大學其實教不了你多少東西,基本全靠畢業后自己學,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在說保持學習的能力。“學習的能力”有兩重意思,一是不懼怕學習新東西,二是知道學習曲線,能夠順利抗過學習新知識初期的挫折感。
5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基本都是主動在找虐,就跟每一個“社會人”一樣,去做那些有用但是讓人不太爽的事。如果把這個觀念反過來,就是墮落之路,什么時候都隨心所欲,去做那些內心深處喜歡的事,而這類事都沒什么用,時間就這樣溜走了,什么也沒留下。
6客觀地認識自己,就能更好地出發
人一生有三次妥協:第一次是意識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識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很普通。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確的。
7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確定性,運氣才能開始出現。運氣和奮斗是個人進步的兩個輪子,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是獨輪車。你天天按部就班,運氣很難發揮作用。確保不賠錢的前提下,折騰點事,讓運氣幫你賺錢。
二、關于金融或經濟
1.現代產業模式就是:先借錢,再建設,賺錢后還借款,相當于把未來的錢搬到現在用,或者說把大洋彼岸的英國閑置資金搬到美國來用。這也是金融最大的功能,可以跨時間跨空間配置資源。
2.經濟周期
經濟處于上行階段的時候,也就是出現需求,或者技術進步,一切看上去欣欣向榮,大家都看好市場,覺得會一直增長。
企業會沖動借貸,擴大生產。大企業的借貸途徑比較多,可以向大銀行借錢,也可以發行股票、債券等。中小企業可能會向民間金融機構借錢。資本市場也會沖動借錢給企業,因為他們認為借貸出去的錢都能連本帶利地收回來。
企業有了錢,會擴大生產規模,給員工加薪,雇更多的員工,搞得有聲有色。這樣員工手里有了錢,也就有了消費的欲望,買房、買車、買奢侈品,需求增加進一步刺激供給,企業借更多的錢,擴大再生產。
個人買車、買房貸款,企業借貸擴張生產等一系列操作下來,自然會產生大量的杠桿,整個社會的負債率都上升,也就是泡沫產生了。
1990年8月,日本的利息由超低的2.5%飆升到了6%。這下出了麻煩,股市和房市都被斷了貨幣供應,沒人接盤了,漲不動了。隨后急轉直下,迅速就崩了。
家庭是這樣,企業也是一樣的。市場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利率上漲、需求下降、產品降價,都可能會讓企業的利潤趕不上利息,這時企業只能裁員,砍掉利潤率低的業務等。
經濟危機的本質都是債務危機。
3.賺大錢明顯的套路:
一、核心城市核心區的地產,只要城市發展,這類型的地產就會一直升值。
二、前沿技術公司股票,大家如果關注美股,這一點感受會非常深。
4.資本主義的本質是關系,我們可以好好體會下這句話的內涵。大佬們開掛的人生關鍵就是關系、廉價資金、內部信息這三元素在循環起作用,并且相互促進形成正反饋。
5.零利率
作者關于零利率的這個看法我覺得挺新穎的,初次看到覺得很有意思。
中國古代王朝為什么會出現三百年周期律,因為古代的王朝往往運行一兩百年之后,土地都跑少數人那里去了,絕大部分人給少數人為奴,沒了中產,社會分化成了兩級。古代收稅大部分時間是按照人頭收,官紳不用交稅,漸漸地,大部分人都跑到少數官紳土豪家里去了,官府里根本沒有你這個“人口”,也就沒辦法找你收稅了。
普通人累死累活的成果就被土豪全收了,土豪越來越豪,皇帝越來越窮,連軍餉都發不出來,士兵戰斗力極弱,不管是遇到外族入侵還是農民革命,王朝都會崩了。這也是為什么歷代中興都是靠改革稅制,重振財政、重新分配財富來給王朝續命。這一點在歐洲也差不多,只不過歐洲打仗更加頻繁一些,后來又有了黑死病定期消滅人口,所以他們的人口壓力整體要比中國低一點,用布羅代爾的話說,叫“持續的溫和革命”。也就是說,古代的時候,我們是兩三百年就往自己脖子上抹一刀,他們是每天往自己腿上割一刀,人都是血淋淋的,也就沒有能力發起那么多的改朝換代。
戰爭推動科技,科技推動社會的進步,又有大批的殖民地等著大家去搶,人類從地理大發現后慢慢有了一個持續的、穩定的發展速率。持續穩定地發展,就意味著你預期未來會持續、穩定地變好,這讓“投資”這件事開始變得有意義,不會在零收益這個范圍內打轉了。
6.負利率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負利率的意思是利率是負的,你去銀行存一筆錢,不但不給你利息,還得要管理費。
我們難免有個疑問,為什么世界上會有負利率存在呢?——你家里有個銀行,市場上有很多年收益率高達10%的優質項目,你最著急的事情是什么?你肯定是趕緊出門貼個海報,上邊寫上“高收益理財產品,先來先得,過期不候”,然后不惜以5%的利率吸儲,然后再去投資賺錢吃差價。
可是某一天無利不起早的銀行都不想吸儲了,說明了什么?說明它手里已經沒有可投資的項目了。你把錢存到銀行,明年拿利息,銀行沒有什么項目可投資的,相當于你得到的那部分利息是它倒貼給你的,它肯定不會這么做。我們上面提到過,利率和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當經濟運行不好的時候,人們就沒什么可投資的項目,利率會非常低。如果經濟增速跌到古代那種水平,利率也會變成零。當經濟運行甚至還不如古代的時候,比如一個經濟體出現了急速人口老齡化就得施行負利率,比如日本。或者當一個經濟體的技術儲備耗盡,比如歐洲,那也得施行負利率。
總而言之,我們能大概得出這么幾個結論:
1. 真施行了負利率,整體影響不會太大,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至少接下來的幾年沒什么影響。
2. 今后房價會出現明顯的分化,一線人口凈流入的城市繼續上漲,其他城市的房價保持穩定。
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負利率更像一個信號,信號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它代表的意義很嚇人。負利率的出現,意味著“盈利機會”的耗盡。
當初10%利率的貸款都有人搶著貸,如今1%的利率都沒人貸,今后新企業越來越少,大家都不愿意去創業,年輕人跳槽漲工資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發達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需要在企業里慢慢熬,直到把老頭們全熬退休了,你才可以升職加薪。
如果某一天全球性陷入零利率、負利率泥潭,再發現殖民地是不大可能了,唯一的破局方式就是技術的突破。這個倒也不一定是我們經常念叨的可控核聚變,有可能是一個我們完全沒注意到的東西,類似當初美軍在實驗室里研發互聯網,他們根本沒想到能引發這么大的效應。
其實大家沒必要太焦慮,隨著我們在科技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我們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強,相信負利率來臨之前我們的技術已經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