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從前慢
成長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不清楚會收到什么樣的驚喜來,有時也會讓人黯然傷神、悲傷無措。
01
去年十一月的時候,皮兒整天喊著要“去爸爸那”,起初母親以為娃說著玩,自然是沒過多在意,因為知道這么小的孩子對我是沒有多大的印象。
直到十幾天過去,每天都會站在窗戶前發會呆,一問就說想爸爸了。某人直到此事后,給我言說過幾次,這一想距離上次回家又快一年了,不免還自責起來。
當晚,我和皮兒通了電話,他告訴我十二月要來看我,說話的字里行間流露出期待的情感。
有了這樣的期望,孩子也跟有了目標一樣,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說日子又少了一天,臉上洋溢出滿滿的高興來。
我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才三歲孩子的心思,不知道哪一天就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對我這個他叫做爸爸的人,有了一些心理的預期和希望來。
當然,我的心里是高興的,但又覺得有些酸楚來,缺位孩子童年的成長,不知會造成性格、心理上怎樣的變化。
02
這次發信息時,某人又說皮兒突然說不想去幼兒園了,想讓陪一天,還說他中午睡不著覺會想媽媽,最后還說幼兒園木亂的很。
孩子的話里有些許的無奈,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卻不知道說些什么。我的世界里,孩子就應該是只知道玩樂,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操心,可落到這么小的孩子身上卻有了不該的“包袱”來了。
我說那能陪陪他就陪陪他,不在乎多上那一天的班,不在乎少上那一天的學,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將決定一輩子,這個時候出問題了,長大了也會有影響。
我想起了2009年學心理學的事,用老師的話對照自己的性格生成,也不無道理地發現了小時候的影響,可能某一個在大人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的生活事件,或許就會鑄成孩子一輩子的心理創傷,所以我們看到有些孩子不愛說話,有的抑郁了,甚至有的得了自閉癥,害怕見生人,等等之類。
聯系著這些科學,我的心不由得又揪起來,到底會發生什么呢?
03
我能記著的童年最早的事可能是兩三歲的樣子,往后就是幼兒園、小學了,盡管前面過的很好,但后來家里發生的一些事讓我真切地發生著變化,心里無端的自卑起來,甚至害怕看到家里冷戰的樣子,而那些都深深烙印在我雖已生長的心里。
后來,我也有了心思,那是八九歲時候的事,和村里的一塊玩的孩子弄的不好,別人也只當和我玩玩,自己卻像仇恨一般對待著,心里生出難以想象的怨恨來。
我常常把這些事情聯系起來,等學了心理學知識后,覺得更是有道理,那些遭遇讓心理的成長茫然而沒有了方向,上初中后學習的挫敗,更讓我一蹶不振一次就是一生。
有時候,我就在想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很多人好像都把出發點弄錯了,導致自己或孩子們對這些很排斥,在心里產生一萬個不情愿,以致于很多時候發生情緒上的錯亂來。
回到現實中,我對皮兒這些舉動、言語慌亂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讓他快樂成長。面對這些問題,我顯得很是無力,領導經常給我們說什么理想、事業、價值,而想想孩子的落魄,我又該從哪去找回初心呢?
家長們,請多些陪孩子的時間,趁童真還在、時光依然清淺,在他心里種下自信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