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外聯的硅基記憶體。
讀書筆記系列文集系列開坑也挺久了,洋洋灑灑也積累了幾萬字,總有讀者或者好友問我:“唉,你這文章好像不是原創的,是不是都是原文里面的?。 ?/p>
“是的!”
“是的!”
“是的!”
重要的話說三遍, 再聲明一遍,讀書筆記系列的一些列文章,大部分都是摘抄了書中的重點,重新按自己的邏輯組織了一遍,中間穿插少部分的個人感想,算是我本人的一個對這些書的消化過程。因為值得讓我寫讀書筆記的好書,以我的才疏學淺怕是很難提出更好的觀點了。
為什么要寫不是原創的筆記
大一那年覺得大學生活單調乏味就悶頭讀書,那1年就讀了百本有余,然而現在事后問我那一年讀書有啥感想收獲,卻是完全不知了,只留下豆瓣里空蕩蕩的標記記錄。
我向來不是一個以記憶好著稱的人,而且也是一個根本信不過自己記憶的人。讀完書卻遺忘的一干二凈、了無痕跡,總有哪里出了問題。我思考的第一次改進讀書方法就是,用輸出來證明輸入,且在當時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總想爭個原創。但是我這人讀書又功利無比,看的大部分都是應用型書籍,以學到新知識為目標,一本書里我個人認為的重點,總是那些新的知識,但是短暫時間對這些知識點又不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想寫的原創筆記經常憋了半天憋不出來,反而打擊和傷害了我讀書的進度和熱情。
做摘抄筆記的好處?
用這種摘抄的方式做筆記已經是我做第二次迭代的讀書方法了。
1.極簡回憶
我的筆記就是我自己給這本書做的“脫水版精華”,因為信不過自己的記憶,所以要經常回顧再記憶,回顧的時候是重新閱讀著一本書效率高,還是閱讀這“脫水”筆記效率高?如果說好書要多讀幾邊你無謂效率,那暫且且不論效率,從執行難度和消耗的心智資源來也是看筆記比看書要簡單吧。
2.鍛煉總結和組織能力
在前文中我說過我這個寫筆記的方法,把一本書“脫水”成精華,把里面斷斷續續的段落重新組織成邏輯還算通順的文章,其實就是在練習總結和組織能力。還記得寫汪丁丁教授的《行為經濟學講義》的時候做筆記,把我快折磨瘋了,因為講義只是汪教授在課堂上的講課實錄,他經常旁征博引思維非常發散,也不像一本書那樣結構清晰,這樣的書籍寫摘抄筆記難度不亞于寫原創筆記。
這樣的總結和重新組織能力通過寫筆記鍛煉的多了,所以在工作中寫會議備忘錄、訪談備忘錄經常被贊效率高、結構清晰、重點突出。
3.外聯的硅基記憶體
我寫博客,其實并不是想增粉絲或者去討好大多數讀者的,我是我自己博客最高頻的用戶,本質上我再把我的博客當作自己的一個知識管理系統。
我雖然記憶力不好,但是也不是沒有優點的,我的優勢就是遠距聯想能力(或者說大腦的默認網絡模式比較發達??)。經常在行文做事能想起來我看過、讀過、寫過的一些通用的知識、證據或者模型,所以我需要經常在我的文章中“搜索”復用這些東西,能有效提取他們卻不用耗費大量精力背住他們,這像不像不占大腦內存的外存記憶體?!
在我司西瓜老師的博文互聯世界的記憶,他提到:
這個xkcd漫畫是說維基百科宕機的時候,我的智商下降了30個點。我們現在和網絡已經完全不可分了。剛才我看到,聽課的時候很多人在玩手機,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手機網絡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在把蛋白質的部分和硅的部分聯系在一起。所以看手機的時候,是跟另外一個我講話而已,沒有什么不對的。
本該如此!
因為我們作為一個舊石器時代的人,我們這樣的身體,我們要適應新時代的挑戰,我們不再可能僅用蛋白質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利用硅,必須利用信息和網絡。
現在有搜索引擎,有百科,這是全球大腦,在這中間還有缺失的一環,這就是文因互聯要做的事情:個人輔助記憶,為每個人創造一個第二大腦,幫助你記你自己記不住的東西。我們有神經元的記憶,再有文因互聯的輔助記憶,然后是搜索引擎和百科,和整個數字世界。這是我們能記住的所有的東西。
我司的終極愿景就是用“數字記憶”輔助個人記憶,打造世界的“神經系統”,我這樣的人就是最歡迎這個系統出現的人。
叨叨叨完畢,本來是想吐槽的,感覺寫的還是挺嚴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