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做過調查,家庭出身好的人,更容易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們憑借的,除了繼承到的財富、人脈等資源,更重要的,還有優秀父輩們那高緯度的思考方式。
何為高緯度?我想大部分人對這個詞都能心領神會,這里我用吳伯凡老師舉過的幾個例子來作更形象的闡釋。
在小說《格列佛游記》中,有一篇講到了小人國。格列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闖入了小人國的領地,突感內急,于是隨地小便,卻不想幫了小人國一個大忙,因為他們的皇宮起火了,格列佛這一泡尿,正巧幫小人們滅了火。
火燒皇宮之際,突然天降大雨,頃刻間將火熄滅,事情發生的如此之巧,以致小人們都認為是有神靈相助,紛紛跪拜起來。
在這個故事情節中,格列佛就處在高緯度,小人們處在低緯度,所以格列佛因內急而撒出的一泡尿,竟成了小人眼中神明所施的恩賜。
螞蟻是一種很常見、很典型的低維度動物。螞蟻的世界是二維世界,只有長和寬,沒有高,更加沒有第四維的時間,所以螞蟻無論是爬樹還是下坡,它都認為自己是在平面上走。如果你將一張紙擎在空中,讓螞蟻在紙上爬,螞蟻會在正面和反面之間循環往復地爬,它自己還以為是一直在前進。你若將螞蟻前方的一片樹葉拿走,在它看來這片樹葉就是憑空消失掉了,它若有思想,會把“樹葉的消失”當作一個靈異事件對待。
古時農家用驢子來拉磨,都要將驢子的眼睛蒙起來,做過類似游戲的人應該知道,蒙著眼走路,容易轉起圈來,驢子就是如此,它繞著磨盤不斷地在轉圈,還以為自己是在不斷前進中。
我們人作為萬物之靈、萬物之長,比其它所有生物所處的維度都要高,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局限,許多時候,我們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們對自己的瞎眼狀態,是瞎眼的。正是這個原因,世上才有那么多貧窮和失敗的人。
獵豹的傅盛曾說人在認知上有四種狀態,由低到高依次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愚蠢也最狂妄的,往往碰壁碰得頭破血流還一臉懵逼,不知道自己知道,則是最高明最有智慧的,這類人往往既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也是精神世界的幸福者,世人都想接近他們,向他們靠攏,但是,他們成功的方法是極難學習也極難傳授的,因為這里面有大量的隱性知識,可能他們自己也總結不明白,你讓他們口頭或文字表達,他們會講得南轅北轍,只有待在他們身邊,觀察學習,天長日久,才能耳濡目染,取得真經。
那么,究竟有沒有可以用文字闡述的智慧,來提高我們的認知維度呢?答案是有的,簡單概括,就是五個字——系統化思考。
關于系統化的定義,這里就不再贅述,百度可得。這里依然舉兩個例子來作相對形象的解釋。
絕大部分人都看過《三國演義》,都了解空城計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作者編的,并非史實,但我們可以借這個故事來談一下何為系統化。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云趕回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
讀這段故事,大部分人(包括我)都認為是諸葛亮以超凡的膽識跟智慧迷惑了司馬懿,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如果我們以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就會發現,事情沒這么簡單。
這場戰事之前,司馬懿本在坐牢,被曹丕重新啟用,就是因為魏國無人是諸葛亮的敵手,只有司馬懿能與之匹敵,因此可以說,司馬懿的價值,就在諸葛亮身上,如果沒了諸葛亮,司馬懿也就沒用了。從這個角度看,司馬懿的最佳選擇就是保護諸葛亮,保護了諸葛亮,也就保護了自己。
于是我們可以說,司馬懿是故意裝作被諸葛亮欺騙,中了空城計的。
再發散一下,諸葛亮的空城計,難道是憑借運氣,憑借“司馬懿恰好不敢動諸葛亮”才得逞的嗎?如果是這樣,那諸葛亮的智慧形象就瞬間毀掉了,瞬間變low了。
既然司馬懿是故意中計,我們完全可以推斷,諸葛亮更是計中有計,否則怎配得上多智而近妖之說呢?
諸葛亮明白司馬懿在魏國的處境,洞悉了司馬懿的心理,推斷出司馬懿的最佳策略是什么。于是,他大膽地擺出空城計,是為了給司馬懿臺階下,以求得自己的活路,可以說,諸葛亮在不可能之縫隙中,開出了一片雙贏之地。
如果諸葛亮只是才智平庸之輩,身陷絕境,只知道以身殉國,用最后一點兵力跟司馬懿死磕,那司馬懿也就無可奈何了,只能消滅掉諸葛亮,同時也消滅掉了自己的前程。
你看,一個原本已清晰透徹的故事,我們又從中讀出了一層嵌一層的暗局,這就是跳出當下情境,去系統化思考的結果。
我的職業是一名設備維修工,在平時的工作中,也常常需要系統化地去思考一些設備故障,才能取得解法。比如說一臺水泵打不出水了,就不能只看水泵本身有沒有問題,還要從整個水循環系統去查找,水泵前后端閥門是不是正常開啟啊,供水池是不是缺水啊等等,如果專盯著水泵,那很可能盯多久都徒勞無功。
系統化思維,可以說存在于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人際交往中也不可或缺。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些平時脾氣很好可以隨意開玩笑的朋友,在某些時刻會出乎意料地易怒,或者是一些平時很低調的人,在某些時刻會格外地“裝”,情商高的朋友應該會明白,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有旁觀者在。
這叫做“旁觀者壓力”,如果有第三人第四人甚至更多人在場,當事者會更加在乎自己的面子,會更加維護自己的尊嚴,會更加喜好表現自己,炫耀自己,會更加地“裝”。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與人交往時,就要注意場合,注意分寸,你與A私下可能是很好的朋友,可以毫無顧忌地開玩笑,但假如他的心儀女孩兒在旁,那你一定要給足A面子,要捧他,而不能依然用玩笑貶損他,否則你們的友誼真的會說翻就翻,因為系統化來看,他的情緒不只受你的影響,還受旁觀者——心儀女孩兒的影響。
那么,如何訓練自己的系統化思維能力呢?兩個字——旁觀。沒錯,就是上一段文字中旁觀者的“旁觀”,要訓練系統化思維,就要以旁觀者視角來看待自己和自己所處的情境。
在暢銷書《第五項修煉》中,作者講了這樣一件事情。作者在外出游玩的時候,親睹了一個游客失足落入瀑布湖中,這個落水者拼命向岸邊游,但由于瀑布造成的沖擊力,湖中形成了一個漩渦,無論落水者怎么竭盡全力,他都是在這個漩渦中打圈圈,無法沖出去,岸邊的游客沒有一個會水的,見到這樣的情景只能干著急,向落水者大聲呼喊也聽不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最后力竭而淹死。
可嘆的是,這個人沉入湖底后,沒過一分鐘,就被漩渦甩到岸邊了,他生前竭盡全力要做到卻沒做到的事,在他死后不出一分力不到一分鐘就完成。
這個真實的故事警醒我們,有時候,我們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去達到一個目的,可能因為方式方法的錯誤,最后是徒勞無功的,我們的人生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漩渦在困著我們,如果不以一個局外人,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看清漩渦的位置和方向,那再多的掙扎也無用,最后難逃被淹死的噩運。
古人說要“日三省吾身”,其實說的就是要經常跳出當下的情境,用旁觀者的視角,去系統化地俯瞰自己所面臨的問題,這樣才能得到正確而明晰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