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受過教育,但它沒有教我們如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反思人生的目的。在長大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問題相當重要,這些缺失的課我們得自己補足,否則難以很好地長久地走下去。
2016年12月豆瓣獨家推出了這本書——《生活的哲學》,我相當感興趣,2016年12月5日我開啟了這本書,偶爾翻看,期間也看了別的書籍,最終這本《生活的哲學》在2017年2月5日才被我看完。2017年我的目標是多閱讀多寫讀書筆記,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所以我想為它寫讀書筆記。但是,我的讀書筆記目前來說寫得并不好,沒有達到我心中的要求,原因可能是我在提筆的時候并沒有先給這篇文章定結構,而是按照書中的順序,按照自己的喜好,簡要地敘述一些主要觀點出來而已。
今晚我合上書,試著回想這本書講了什么。
此書作者非常贊同認知行為療法,于是他開始研究認知行為療法,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這個行為療法其實是受到了古希臘哲學的影響,于是他開始研究古希臘哲學,這本書就是作者研究古希臘哲學的產物,他展現了古希臘哲學派系的主要觀點,那些古代哲學家他們重視些什么,他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人生中的逆境的。作者它們整理出了十二個篇章,闡述了它們的起源、主要觀點與發展、對個人與社會造成的影響。闡述完之后,作者會在后面補充他是怎么看待這些派系的,他有時會指出這個哲學家或者這個派別的弊端在哪兒,哪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哪些派系它們缺乏了什么東西,作者自己對此有一些小小的點評。
當年的哲學家他們真的是作者說的這個意思嗎?我由于沒有看過里面的哲學家及派系的任何著作,所以我無法判斷。我現在只是借助作者的眼睛去看這些古希臘哲學,作者的闡述難免讓我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認知。
總體上我很感激作者的這本書。首先是這本書寫得不錯,文筆通俗、謹慎、節制,每一個段落都加深加寬了我的認知,每個派系闡述得都蠻完整的(哈哈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完整,但感覺是這樣的)。其次,我可以通過此書輕輕松松地了解“各門各派”的主要觀點,以及那些哲學家實際上的生活狀況是怎樣子的。觀點都蠻有意思,很有啟發,也讓我有所反思,作者寫得一點都不理論化,語言非常的通俗易懂。最后一點,紙張質量很好,上面留有有樹木的清新,豆瓣出品,果然有質量。這本書作為哲學入門讀物還是可以的。它在介紹哲學流派的時候有順帶提到這些觀點出自哪本書。所以我們可以在大概了解了古希臘有哪些哲學派別后,抓著那個自己喜歡的派別,再另外找相關的書籍,去做進一步的了解與思考,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這些哲學思想。
下面,我打開書,回顧內容。
此書開篇作者寫《哲學:幸福生活的起點》時說到蘇格拉底的觀點,“你的哲學(你如何理解世界,你認為生命中什么很重要)跟你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不同的信念導致不同的情感狀態”,“照料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責任”,等等。我很贊同蘇格拉底以上的這些觀點。作者認為“心理治療的藝術”它來源于古希臘人的“照料靈魂”。開篇第一章作者的話讓我對古希臘哲學充滿了興趣。作者還說“哲學能拯救你的人生”。嗯哼?嗯,作者在2001年被診斷患上了社交恐懼癥、抑郁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后來用認知行為療法(CBT)來治療情緒絮亂,后來作者采訪了一些頂尖的認知心理學家,通過這些采訪,他發現了古希臘哲學對認知行為治療的直接影響,作者通過對古希臘哲學的研究,治愈了自己,重新控制了自己的生活,他的社交場合上的焦慮也減輕了。
在第二章的哲學闡述里面,我好像看到了艾利斯的ABC情感模型和伯恩斯情緒療法的內容。
哲學家愛比克泰生在一個可控制程度最小的環境中,他是一名奴隸,他經常受到主人的毆打和折磨,他的腿因此嚴重受傷,他的余生又窮又瘸,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沒有家人也沒有自由,他幸運地遇到了第二個主人,第二個主人允許他跟隨那時最偉大的斯多葛哲學家學習,斯多葛派主張,如果你用你的理性去克服對外在環境的依附或者厭惡,你就可以在任何環境下保持泰然自若。愛比克泰生在他的《手冊》的第一頁寫道:“有些事取決于你,別的事則不然”,那我們能控制什么呢?愛比克泰生又在筆記本上寫上了他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的清單,他在能控制區域上面寫了“信念”,愛比克泰生說“通過提醒自己什么是我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們不能控制的,我們能夠克服我們的無助和絕望感”。
第一章的內容略少,并沒有很系統全面地介紹斯多葛派。他只是首先向讀者說明,哲學能拯救我們的人生。后面的章節,作者時不時跳出來補充斯多葛派的立場。比如第三章說到斯多葛派的魯弗斯是街頭哲學的擁護者(本書作者也是街頭哲學的擁護者,喜歡在街頭與公眾講哲學)。魯弗斯認為“節欲的起點與基礎在于自己控制飲食”,要避開精致與奢侈的食物,增強自控能力。
有的斯多葛派哲學者為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與意志力而選擇忍受艱苦的身體鍛煉。有的選擇每天寫日記,反思白天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刻,深挖下去尋找導致這種情緒的信念,去思考這種信念,檢視它,看它是否有道理,如果沒有道理,要用更加理性更深思熟慮的反應來挑戰它。我個人也很支持每天寫日記,不過我是著重于回憶自己一天中大概干了些什么,并不會去太深入反思自己的情緒。
第五章說到,斯多葛派是一個忍耐哲學,它接受人生所有的不幸,鍛煉一個人的堅毅品格。
第四章里面提到,斯多葛主義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給了他們自然法、人皆手足、我們都是相互聯系的宇宙公民(現代的世界主義者即源于此)等觀念。它是高度理性的哲學,它向知識分子發言,所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思想家馬修阿諾德認為它只適合精英。
在本書的第十二章《在共同的生活中實現幸福》中,作者點了點斯多葛派的不切實際的部分。
現代的一位哲學家瓦尼埃說,“斯多葛派提出的是一種圣人的模型,這種人像是一個不會受到傷害的理性堡壘,它對現代來說,這種理想是有一些價值,就是提倡獨立自主,認識到我們不是必定需要那些我們以為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可能會變得過于獨立,會有太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結果變得孤獨、與他人隔絕”,“孤獨是我們的時代最大的疾病,它部分源于我們羞于承認我們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容易受到傷害的動物。”
作者朱爾斯埃文斯說,“我們不是,也不應該努力成為不可戰勝的斯多葛派超人,安全孤獨地待在我們的孤單城堡中。我們互相需要。我們要承認這種需求,并擁抱這種需求。”
嗯,我贊同。雖然我目前是一個特別宅的人(至少2016年特別宅),但是我也是需要朋友的。
2016年下半年,下班后我可以一個人待在辦公室里待很久,絲毫沒有跟朋友約吃與逛街的欲望。到了周末就回家,繼續一個人在家待著,我感覺非常自在。我媽喊我出去和她的朋友吃飯什么的基本上都被我無情拒絕了。2017年元旦,待我好又有段時間未見的干媽約我吃飯,我也是不愿意出去,即使上次吃飯都聊得很愉快(元旦是我的年終反思的時期,反思還沒有結束,我就不太愿意走出去,即使我心里面想念朋友)。2017年年初的旅行,在出發前我內心也是抗拒的,因為我不想出去,我就想自己一個人待著看書或聽課,我覺得我還有很多我想看的書還沒有看完,還有一些課程我需要去補。我認為內心活得明白想得清楚比到外面游玩更重要。2016年的我就是這么宅。
雖然我可以一直那樣保持很久,但說實話,時間長了的話,我自己心里面是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我會想念朋友。真的,人類是社會型生物。我們需要朋友,我們需要和社會產生適當的聯結。
第三篇哲學闡述,下回分解。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