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一位雄(好)才(大)大(喜)略(功)的君主。他在位五十余年,伐匈奴,并朝鮮,滅南越,鑿空西域,開疆拓土,漢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然而,赫赫功業的另一面卻是民生凋敝,百姓流離。這個國家的人民卻疲憊不堪,這個國家面臨覆滅的危機。武帝死后,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大漢王朝,何去何從?
一
?公元前81年,長安,建章宮。一場帝國國是大辯論在這里召開。這次會議討論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但最關鍵的議題是鹽鐵官營政策的存廢,因此這次會議史稱鹽鐵會議。這次口水戰,從二月持續到九月。參與辯論的,一方是從民間召集的六十余名儒生(賢良文學)。他們大多是平民出身,一致認為鹽鐵官營政策是民生困苦的根本原因;另一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朝廷官員,在朝堂上,桑弘羊舌戰群儒,為鹽鐵官營等措施辯護。一時間,無數板磚飛向這個帝國首席財政大臣。那么,什么是鹽鐵官營?為什么它會引起如此巨大的爭論?
事情還要從漢武帝說起。武帝一生,發動多次戰爭,每次出都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當時,要把一石糧輸送到前線,路上就大概要消耗掉五石糧。如果是遠征大漠,消耗就更嚴重。打仗是最燒錢的事兒,為彌補財政赤字,桑弘羊等人推行鹽鐵官營。所謂鹽鐵官營主要就是把本來屬于民間而且利潤豐厚的鹽鐵業收歸國有,由國家專營。這招并不新鮮,春秋時的管仲就曾經“官山海”,就是把鹽鐵之利收歸國家,國庫由此獲利良多。不過與管仲相比,他注重搞規模化生產,徹底把那些小本生意的買賣人閉上了絕路。
鹽鐵專營政策的實行,在不向百姓加稅的情況下就緩解了經濟危機,實現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看上去很美,是不是?
二
賢良文學們一出場,就喊出了自己的訴求“請罷鹽鐵”。理由是:
? 治國者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不要動不動就談錢,撈錢更要不得。上梁不正下梁歪,統治者天天想著怎么撈錢,老百姓怎么可能有本本分分?鹽鐵專營這個政策壞得很,壞在與民爭利。對國家來說,農業才是本,對社會來說,人心安定才是本。錢多錢少有什么打緊?而且,官府制作的鐵器,質量差不說,價格還高。鹽價也偏高,許多買不起鹽的老百姓只能吃淡食。鹽是氣力啊,官老爺們!不吃鹽,老百姓怎么下地干活?沒有好的鐵器,老百姓怎么干好活?鹽鐵專營,說到底是支持先帝頻繁征伐的暴政,可是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什么了?內地民眾苦于兵役,邊民苦于戍守防御,這樣看,鹽鐵專營對國家有什么好?
面對儒生們的連連逼問,久經宦海的桑弘羊雖然心底緊張不安,但依舊表現出一副閑庭信步的樣子。他在尋找漏洞,很快,他發現這些賢良文學過于務虛。所以他以務實反擊之:
國家為什么實行鹽鐵專營呢?歸根到底兩個字:沒錢。為什么沒錢?匈奴亡我之心不死,所以,先帝選擇主動出擊!要打匈奴就要用錢。你們嚷嚷著罷鹽鐵,罷了之后呢?國家沒錢發軍餉,讓將士們餓肚子嗎?!從內政上說,我們國家這么大,每年難免水旱之災,遭災的地方不但收不上賦稅還要減免。如果國家不實行鹽鐵專營,國家沒有足夠的錢,怎么賑濟災民,安定百姓?另外,發展經濟就要拉動內需,農業是本,工商也是本,沒有工商業,怎么互通有無,提高生產?而且鹽鐵如果私營了,就會給地方諸侯提供反叛資本。當年,吳王劉濞就是仗著鹽鐵之利才掀起了七國之亂。殷鑒不遠!所以鹽鐵只能國家專營!
話音未落,六十多名儒生大喊“打到桑弘羊!廢除鹽鐵專營!”桑弘羊在一片喊打聲中默然離席。
三
兩派從春天戰到秋天,在進行了一系列坦誠、真摯的交流后,關于鹽鐵是否專營這一問題,他們最終還是沒有達成一致。一千年后,司馬光和王安石又討論了這個問題,依舊是一千年前的論點,依舊沒有結果。
在鹽鐵會議中,有一人始終一言不發,他就是與桑弘羊同為托孤大臣的------大將軍霍光。他是這次會議的幕后總導演。昭帝年幼,讓賢良文學們與朝廷大臣討論國策得失是他拍的板。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特點是富于理想主義色彩和批判精神,從孔子開始,他們即以天下為己任,倡導用仁義感化的王道方式來治理國家,和桑弘羊這些官員不同,他們大多來自民間,對民生艱辛有著切身體驗。在朝廷(其實是霍光)的征召下,理當為民鼓與呼。可惜,這些天真的儒者不知道,他們只不過是霍光用來扳倒政敵的工具而已。他在察覺到民間對鹽鐵專營的不滿后,雖然他并不支持儒生們的見解,但為了打擊政敵,還是選擇做儒生背后的支持者。
會后霍光得到了廣泛的輿論支持,桑弘羊的政治權力大不如以往。第二年,桑弘羊因為涉及燕王謀反案被誅滅。
桑弘羊因為政斗失敗而身敗名裂。他的鹽鐵專營政策雖然得以繼續推行,但是歷代君王對此人只字不提。
?桑弘羊死了,留下了無人解答的?桑弘羊之問:
國家越大,財政開支就越大,只有農業稅根本不夠,如果不實行鹽鐵專營這樣的國有化政策,國家錢不夠用,該怎么辦?
一旦遇到戰爭、自然災害急需用錢,國庫空虛,如何籌錢?
中央如果不掌握財政大權,一旦支強干弱,地方割據又該怎樣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