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17日】
【主題】:溝通前提是感受自身的需要
【片段來源】:拆解片段來自選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P47
【R:閱讀原文】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于自身。
【該片段來源于“株株兒”老師的拆書作業】
【I:用自己的話重述原文】
What:這一片段給我們介紹了四種面對“不中聽”的語言是的反應,借以強調感受源于自身,提醒我們挺多“不中聽”的話時要先反思、感受自己和對方的感受,然后再回應。
Why:為什么我們要先反思自身,感受我們的感受呢?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能條件反射的就做出了回應。這種回應會有四種可能:(1)認為自己確實錯了;(2)認為自己沒錯,反駁對方;(3)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于是變得有些難過,因為我們希望的信任和接納唄否定了;(4)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換位思考。我們可以看到,最好的方式是第四種,我們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需要,并換位思考,然后再來做出理性回應。因此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需要先進性反思,感受自己和對方的感受,然后再回應。
How:如何才能夠感受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呢?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是,采取如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感受自己的感受。第一時間控制住自己,不要急著去回應,先感受自己聽到對方的話是的感受,然后讓自己先平靜下來。
步驟二:感受對方的感受。感受對方為什么要說出這樣的話,找到根源,換位思考,體會對方的憤怒、難過等。
步驟三:回應。基于雙方的感受,在作出理性而有效的回應,促進雙方的有效溝通。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溝通在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但是即使每天都在做溝通,我們依舊避免不了暴力溝通的出現。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經常采用“攻擊-防守”的溝通模式。
比如先前,我思想比較消極,經常自卑、迷茫。我的一個好朋友就說我,“你就是太閑了,懶的”。我當時一聽,立馬就不服氣了。“我才沒有呢,我每天都一堆的事兒。這個項目巴拉巴拉,那個項目巴拉巴拉,我還要干這個,做那個呢。每天都忙得不得了”。經過我一番“有理有據”的反駁之后,朋友沉默了。
當場,我以為我贏了。但時候再回想起來的時候,才發現其實自己輸了。關閉了一個良言勸誡的通道,也傷害了朋友的心。可是當下次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依舊是毫不猶豫的進行反駁。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今天學習了這一段拆文,下次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想我應當學會控制自己,慢一步、喘口氣,然后再回應和溝通。
步驟一:感受自己的感受。當我聽到朋友說我“太閑了,懶的”的時候,我的內心是不舒服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有道理,如果我真的過得充實,又怎么會消極、自卑、迷茫呢。
步驟二:感受對方的感受。其實朋友這樣說我的時候,她并不是在指責我,而是在幫我尋找問題的根源,幫我解決問題,提升自己。
?步驟三:回應 。想清楚了上述的感受,冷靜下來。首先表示自己贊同他的觀點,同時說出自己的現狀及困惑,想對方尋求解決辦法,一起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相信通過上述的三個步驟,這樣的一次溝通會變得更加的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