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所愿,我做了教師。我所在的學校里,大門西邊,有一棵大榕樹。它高大挺拔,宛如巨傘,枝繁葉茂,色澤墨綠。我有一個夢想,化身一棵大樹,撐起一片天空,然后看著棲息在我身上的鳥兒,一只接一只地飛向更高更遠處。
小時候學巴金《鳥的天堂》,知道了這世界有榕樹,旁邊配有插圖,大概知道了榕樹長什么樣子。因為看圖和看實物,感受不同,所以見到真正的榕樹的時候,還是不認識。加上過了這么些年,最初我所了解的那棵榕樹,早已在記憶里漸行漸遠了。后來我間或在文學作品中讀到榕樹,根據描述,通過聯想與想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心中的榕樹;而它的廬山真面,終究也在腦海里模糊了。
學校那棵大榕樹,我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后,才知道它就是榕樹的。雖然每天都從它的陰翳下經過,但從來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對它不過有著朦朧的印象而已。像在江南小巷,遠看當窗一位古典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膚如凝脂,身著輕衣,流露出了詩書氣質,楚楚動人。及至走近,害怕強視有辱佳人,只得假裝不經意地走了過去,未嘗通其姓名,只在心中留得一個朦朧的印象。而恰是那一點印象,最惹人斷腸。
九月開學的時候,周前會上,學校發了一本叫《榕樹下》的校刊。看著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中文網站,這個網站捧紅了一些暢銷書作家,算來很有影響力。既然如此,巧借過來,也還不錯。隨意翻了翻,書中匯集了本校師生的文章,又以為名稱的由來,或許蘊含了百年樹人之意,寄托了茁壯成長的美好愿望,并且“榕”又與“榮”是諧音,以“榕樹下”來命名,旨趣遙深,自然很好。當時也并沒有想到,校園里還果真有一棵大榕樹。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大榕樹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它也確乎沒有多大的變化,足以引起我的驚訝。不像校園里的銀杏,夏末的時候,葉子是綠的,秋風漸起,葉子的顏色深了,在秋陽的涂抹下,染上了一層淺淺的金色。后來這金色越來越濃,竟變得十分純粹,像窖藏的美酒,惹人沉醉。當銀杏的葉子開始凋零,我知道冬天已經變得透明。樹葉在空中靈動著詩意,用跳舞的方式,結束了一段絢麗的生命之旅。季節流轉,銀杏始終在我的心中留有印記。而對于大榕樹,我一直以著一種距離美的心態在審視它。
學校里的植物,起初我最關心的是石榴樹。并不是因為嘴饞,一心惦記著樹上的果子。而是我拿到了一張表,上面劃分好了各班負責的公區的具體位置。我的班級正好負責石榴樹那一塊兒,就這樣,和石榴樹結下了不解之緣。于是,教室里的衛生安排欄里,就歪歪斜斜地長滿了各種石榴樹。值日生不同,石榴樹的形狀也就各異。
也會遇到學生不會寫“榴”字的時候。學生在黑板上安排衛生,剛放下粉筆轉過身,座位上的人就發出了“字寫錯了”的呼聲。善意的提醒,讓值日生立即拿起筆進行糾正。他一下子就意識到“榴”字寫錯了,便用食指擦去了字的一部分,又用粉筆添加了一部分,然后稍稍退后,自我觀摩了幾秒鐘,似乎覺得還是不對,終于用手掌把整個字都擦掉了。那一個錯字,經過手掌的藝術加工,白色粉末在黑板上暈開,化作了一朵云。
學生睜大眼睛,望著站在旁邊的我,在用眼神求助。他的眸子清純明凈,像清澈見底的湖水。心中的所思所想,宛如池底石子,清晰可見。我自然能夠讀懂他,會心一笑,隨即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很大的“榴”字。他仔細地看著我寫,一筆一畫都看得入神,最后恍然大悟,在那一朵白云上,新寫下了一個“榴”字。這一切盡在不言中,而又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感覺很欣慰,一種當教師的幸福感涌上心頭。雖然在躋身教師隊伍的短短時間里,沒有少遇煩心事,但是我至今確定,那片刻的幸福感是真的,是最珍貴的。
下午學生掃共區,我會抽時間去看。很多時候,遠遠地就望見了他們拿著掃帚在嬉鬧,無憂無慮,非常開心。安靜在一旁的石榴樹,仿佛也恨不得手舞足蹈,參與其中。在我的心里,那棵石榴樹,也早已成了班級中的一員。我突然感覺到,地上的落葉掃不掃干凈,其實已經無所謂了,學生能在石榴樹下收獲一份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日子,我依舊天天從大榕樹身邊經過,沒有太多留意它。
有一天,組上通知說,“榕樹杯”賽課要開始了,讓把要講的課文題目報上去。又提到了榕樹,好像學校老是繞不開榕樹。我突然變得敏感起來,終于意識到,榕樹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成了一種特殊符號,成了一種精神象征,成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我本想問一些關于榕樹的事,但是無關教育宏旨,最終也就沒問。別人也說,年輕人萬事須得靠悟,切不可遇事就問,冒冒失失,犯了忌諱。我自己查了一些資料,到底認出了那棵大榕樹。
以后我再從榕樹身邊經過時,都在心中回想一遍,這是榕樹。我像一個循序健忘癥患者,試圖通過對原有認知反復強化的方式,達到防止忘記的目的。我留意到榕樹粗壯的樹干圍著一圈座椅,有點“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意思。這棵大榕樹,遮陽擋雨,可是沒少蔭庇人。我對它的敬仰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天放學,我送學生出校。我走在前面,學生走在我身后。他們理應排成隊,走整齊的。但或許是按捺不住放學的喜悅,沒幾步就走成了自由式。我也并不很約束學生,任他們自由地走路。誰說擁有自由,不是一種幸福呢!因為自由,有的學生一眨眼就溜不見了。我知道他們買零食去了,然后在大榕樹邊上的墻根下藏起來,吃完了才回家。我沒有制止學生吃零食,只是告訴他們垃圾不能亂扔。都說什么年齡做什么年齡的事,學生還小,吃點零食,應該沒有錯。沒有吃過零食的童年,大概也是殘缺的吧。
魯迅毀掉他弟弟的那只風箏,時常出現在我的腦中。因而我總是小心翼翼,害怕抹殺了學生小小的興趣,在他們的心中留下陰影。也許有一天,當他們吃過山珍海味,吃過國宴,回過頭才發現,最回味無窮的,最魂牽夢縈的,竟是兒時放學之后,偷偷藏起來吃的零食。所以,既然給了我老師的權力,我就默許了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甘愿承受一些指責,去成全學生的快樂。學生帶著憧憬,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快樂地踏進校園,那么,走出校園之際,則要帶著滿足,帶著充實,并且也要很快樂才對。
當走過大榕樹的時候,正對面的校長突然叫住了我。我停下來,她走過來。原來我身后的學生,踩了榕樹下的座椅。校長語重心長,深情款款,向我們講述著大榕樹的悠久歷史和文化意蘊。我和學生陷入了沉思,校長的話語卻戛然而止。她似乎想就這件事來考驗我的教育能力,因為我是新老師。我吩咐踩座椅的兩個學生,在榕樹下往返走三次,以示銘記。幸好小時候看過《西游記》,悟空曾經在一棵大樹面前,左右分別繞了三圈,眼前便別有天地。我在情急之下,隨手遷移了過來,不禁慨嘆,多看經典,果然受益匪淺。
為了不讓學生把不好的情緒帶回家,我叮囑他們第二天利用課間時間,把座椅擦一遍。我幾乎沒有對學生施加過懲罰,即便有,有時也難以落到實處。學生第二天有沒有擦座椅,我無從考證,想必是擦過了。我堅信他們本性中的善良,足以擦拭干凈因為頑皮而留在心中的痕跡。
榕樹下的事,學生或許已經忘了吧。我倒愿意他們早早忘記,只在內心深處保留石榴樹下的快樂回憶。我坐在圖書館里,透過窗戶,又看見了大榕樹。它傲然而立,蒼翠如故,即便是在冬天,也絲毫不減盛夏的威武。愿年輕的生命,都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