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作業之前
我有過一段時間在堅持日更,不過后來放棄了。正如第一節課弗蘭克老師說的“不要堅持日更,以為堅持就會有提高,除非你想挑戰你的意志力”。放棄日更但是我并沒有放棄練習了,依然堅持每天一個番茄鐘的練習。即使這種簡單的練習很快也陷入了瓶頸,沒有素材,沒有技巧的提升……..就在我發愁的時候,遇到了弗蘭克老師的課,于是毫不猶豫的買下了我生平第一次純粹意義上的寫作課。
第一節課老師從動筆之前常見的坑、文章框架搭建的三種方法、如何將一句話寫出一篇文章以及如何將故事寫得引人入勝四個方面由淺入深逐層講述了文章的布局。具體內容可見文末思維導圖。
第一節課的作業是拆解文章,我從23號晚上拖到24號早上,我知道自己是拖延癥犯了,犯拖延癥的原因在于這個作業逼著我走出舒適區。不爽!但是不走出舒適區無法成長,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選擇的,即使不舒服也要迎難而上。
拆解文章
一、整體框架
《你和頭等艙的距離,差得不只是錢》講的是思維的問題。
作者從生活中的案例出發,引出關于思維的話題。然后從三個角度闡述:觀念轉變難于收入轉變;思維決定階段;持續成長。最后總結“change ? your ? mind”。從大的框架來看,是典型的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篇文章整體來看符合弗蘭克老師說的第一種框架——123+結論。
二、具體細節
1.開篇案例
作者的這一生活案例相信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也會激發很多人的思考,一開頭就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一點說明其實我們自己的生活就是很好的素材庫,分析自己的生活案例并且進行深入思考,我們也能收獲很多。
2.論據分析
具體分析分為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的框架幾乎都沿襲了“觀點+論據+金句”這一結構。最典型的的就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標題就告訴我們觀念轉變比較難,然后列舉常見生活現象,比如保留舊衣服,害怕浪費撐著也要吃完等來說明我們的觀念根深蒂固不易改變——我們都有一套固化的思維。接著以自己賣保險的經歷說明固化思維的可怕。最后金句作結。
3.結尾部分
結尾與開頭相呼應,談到了好友與我的差異,一個關注思維一個關注內容,結果迥然不同——既是故事的結尾又再次強調思維改變的重要性。最后作者說“而今年的我,想法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言外之意應該是我已經開始改變思維了,你要不要一起來呢?
我的感受
這篇文章幾乎融合了弗蘭克老師提及的三種框架結構,這說明老師講的這三種框架,并不是對立的,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篇文章可以有一個大框架,但是每一部分里面還可以有自己的小框架,不同的框架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