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都知道心理學的本質是研究如何使人快樂起來,也因此延伸了很多流派。而家排則是從重要的關系里(夫妻/親子/父母)研究如何讓人快樂,通過引導我們如何讓正確的愛,去構建幸福的生活。
愛雖然很難被言辭定義,但是可以被感受到,回望人生的不同階段:
嬰孩期:需求得到父母滿足和反饋的時候就會比較開心,沒有關注就不太快樂哭鬧
幼兒園:父母接的會比較開心,保姆接或者沒人接就不太快樂
小學:成績好/乖巧的/調皮活潑開朗的比較受老師關心而開心,而中間默默無聞的則比較痛苦
初中高中:有人愛戀/喜歡的比較開心,而不被喜歡,被拒絕的則不開心
長大:有機會找到一份愛,承諾一份愛的比較開心
成家之后:有機會去創造生命/養育孩子比較幸福
再后面:和孩子關系融洽的比較開心
...
總結上面,無一例外,就是當我們得到“愛”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失去“愛”就會痛苦。這里的愛可以是各種形式的關心、支持、陪伴、鼓勵....
但知道上面的事實,似乎并不能讓我們快樂起來,我們也希望被愛,也想去愛別人,但生命似乎并沒有給自己這樣的機會/技能?而且我已近這樣了,那該怎么辦?
一、是共情,破框
別人沒有以我們希望的形式表達,不代表對方沒有做,或者不想,有了這樣一份理解,對過去的執念就能放下。(還有一層意思是:需要全然的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一點很重要,也比較深,后面單獨展開)
譬如:父母因為各種忙碌,沒能接你放學,甚至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都不能參加,但是如果你知道父母為了更好的撫育你一直承受著的巨大的工作壓力,他們只是在用另一種形式——給你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物質環境來表達愛。(同時理解到,他們當時并沒有人指導他們該如何做好一個父母,就像你現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盲區一樣,但是他們的確盡力了。)
譬如:情侶吵架,女生因為男生沒有說“我愛你”或者沒有送“鮮花”而認為男生不愛她,但其實男生只是不太會表達,他一直默默在細節處為女生付出著:小到女生愛吃的菜、包里常備的衛生棉,大到未來的購房計劃...
二、自我滿足
這里分2個層面,第一層是自己滿足自己,譬如自己去好好吃一頓,美美的睡一覺,第二層是邀請別人支持自己,譬如絕大部分心理咨詢師也都有自己固定的咨詢師,也有很多情緒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傾聽。
三、做家排
用家排的形式挖掘內心,看到真正的癥結所在,告別也好,擁抱也好,去直面當時的人和事。相關的一些體驗真的是語言所不能表述,期待你也有機緣可以體驗這樣一次神奇的自我探索之旅。
本文僅為個人學習體悟,如有不當之處,還請不吝賜教——世嘉
推薦閱讀:《家庭系統排列——重建家庭秩序 讓愛自然流動》鄭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