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中作而覺,秦人欲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關中由是益富饒。
【譯文】韓國想要消耗秦國國力,使它不發兵東征,便派遣水利家鄭國赴秦,游說秦國興修水利,從仲山起,開鑿一條引涇水、沿北山東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進行中,秦王覺察到了韓國的意圖,為此要殺鄭國。鄭國說:“我確是為韓國延長了幾年的壽命,但是這條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國也可享萬世之利啊。”秦王于是命他繼續主持施工,完成了此項工程。這條水渠引淤濁而有肥效的水灌溉鹽堿地四萬多頃,每畝的收成都高達六斛四斗,秦國的關中一帶因此更加富裕起來。
【感悟】
1.赫赫有名的鄭國渠,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現在已經成為陜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鄭國渠前后耗時十年,渠道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灌溉面積約4萬頃。
正如水利專家鄭國在被秦王發現意圖后的說辭,我為韓國延續幾年的壽命,但渠一旦修成,秦國就可享萬世之利。
秦王竟然同意了鄭國的說法,繼續讓他主持工程,直至修完水渠。這也反應了秦王的務實精神,這是一種超越歷史爭斗的宏大格局。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這道渠竟然成為最終的見證,超越了秦韓之爭,讓人們記住了鄭國,記住了秦王,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汩汩流淌,持續滋潤了關中大地。
2.韓國的用間,不能說是失敗了。因為鄭國確實消耗了秦國的國力,也為韓國續命十年。
韓國的用間,也不能說是成功了。因為鄭國渠的修成,使得關中的鹽堿地得到改良,關中一帶更加賦予。
某種意義上的飲鴆止渴。
如果這十年,韓國勵精圖治倒也不枉這一計謀的初衷。然而,今朝有酒今朝醉,莫問明朝無酒時,韓國在茍延殘喘中還是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是真實可靠的,意圖削弱、暫緩敵人而保全自己的,只能是權宜之計,不可做長久依靠。
3.秦國必強。因為從秦孝公開始,幾代君主都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目標清晰、廣延人才,能臣、猛將無數,開疆拓土千里。這既與商鞅確定的耕戰立國的國策有關,又與一代代秦王胸懷天下的視野格局有關。
清晰的目標,持久的恒心,堅韌的意志,博大的胸懷,這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