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自己要什么樣的人生嗎?
無論你以前是否想過,這都是一個無比重要的問題。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每個人都有且僅有一次人生。能不能過好這一生,很大程度決定于你是否一直在想要的方向上努力。方向錯了,越努力偏離的越遠。
有人說,我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樣的人生,沒關系,這里有個工具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給自己寫一份訃告。
《提問的藝術》一書的作者索貝爾就用過這個方法。
索貝爾出生在一個醫療世家,家里的大多數人都從事醫療工作,在上大學的時候他成為了醫學院的預科生,可是對他來說,生物,微積分之類的和科學有關的課他都學不進去,覺得太難了,他喜歡的是文學,歷史這些東西。可是因為家里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所以他從來都沒想過不學醫學,而總是告訴自己,別管多難,都得堅持。結果上到大二的時候,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他當時看見學校里的一個廣告,是職業指導講座,教人如何寫一份有效的簡歷。他一想,覺得這個也許將來有用,就去聽課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決定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講座持續了兩天,前面都是在教寫簡歷的技巧。最后一節課老師說,大家做個練習,拿出一張紙,用一個小時給自己寫一份訃告。(訃告就是報告某人去世的消息)老師說,訃告里要描述自己的一生,又要想象它會發表在報紙上,你覺得自己擁有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圓滿就怎么寫。
索貝爾于是就動筆寫了,一開始他在訃告里面寫,自己是一名聲名顯赫的醫生,在著名的醫學院里當教授,收入特別高,還獲得了很多青睞,他的父母為此特別驕傲,結果寫了20分鐘,他覺得不對勁了,從頭一看,心里琢磨,我這寫的都是什么呀?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他想要什么生活呢?其實他想去旅行,想去國外生活,相當一個企業家,就這么一瞬間,他忽然發現,自己一點兒都不喜歡醫學,純粹是為了家里在學醫,而不是為了自己,然后他就把原來的訃告給劃掉了,開始重寫。
他寫自己是從事國際商務的人,精通四門外語,在歐洲做著生意,還寫過幾本商業類的圖書,閑著沒事的時候,他就去世界各地旅行,忙的時候就在商學院教書。這份訃告才是索貝爾想要的人生規劃。結果,寫完這份訃告之后,他就做出來決定,不念醫科了,念自己喜歡的專業,而到了今天,他確實經商了,還寫了《提問的藝術》這本商業圖書。
或者你也可以問問自己,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幾年的時間,你會去做什么以完成心愿呢?這樣做的原理與寫訃告是一樣的。
世界上最大的會計師公司畢馬威的前董事會主席尤金奧凱麗,可謂人生贏家,但是不幸的是,她得了絕癥。檢查出來的時候,醫生告訴他,最多只能活90天。于是,奧凱麗決定,好好利用這些為數不多的日子,把這些日子里的生活都記錄下來,后來還出版了。
人其實從出生時,就開始走向死亡了。所以要學會全身心的激活生命。要抱著明天就要赴死的心態去過好每一天,要像最后一次看到一件事物一樣,去看待每一次的經歷。
而你想要的人生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