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年,80后、90后紛紛創業。在全民創業的當下,見面不聊幾句垂直領域、A輪融資、用戶痛點這些詞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創業在一切不確定性中找到一條新路,考量你是否有足夠的冒險精神,是否有一波all in的氣魄,是否有選一條未知之路的決斷。
年輕朋友問得最多的問題也與此有關:大公司、中等公司、創業公司,怎么選?
有的也不交代自己的背景、特長和未來的愿景。只簡單說:現在我有A和B兩個選擇,你看,選哪個好?
1
我畢業后進了大型國企,大公司的好處是不需要操心其他部分的事,只需要安心工作。
隨之而來的是長時間的封閉后,除了日常簡單的工作,什么都懶得想,什么新技能都不會,能力退化。由于大公司的福利保障好,有安全感,不落后不犯錯,不會出大問題。做得好也會內部逐漸升級,但職場的天花板是明顯的。
根據李開復的說法,40%的時間用在學專業的知識,其它的時間用在開會、跨部門交流,還有公司運營的各種損耗,以及辦公室政治和八卦,這些時間占去了60%。
我有兩條路徑可選,一是在大機構里沒緊迫感地按部就班。二是主動迎接更大挑戰,讓自己具備更大的視野,升職加薪并不遙遠,更重要的是借助大公司的平臺積累人脈。
2
同學A畢業后去紙媒工作。這家都市報人員結構老化,三分之一是公司成立之初的老員工,個人能力堪憂;三分之一是關系戶,干活少拿錢多;剩下三分之一是學校招來的新人,收入最少干活最多。
這樣的中等公司人際關系相對復雜,一方面,“人治”的成分大,工作的順利程度與升職有時只取決于領導的個人喜好;另一方面,規章制度陳舊、管理流程煩瑣,正常休假蓋章和報銷要看辦公室人員的臉色。
這份工作的優點是工作時間靈活,不必坐班,接觸的是她真正喜歡的文化領域的知名作家、學者。缺點是收放下滑,不隨資歷而增加。10年前記者的月薪幾千塊,現在還是幾千塊。
同學A也有兩條路可選,一是混吃等死,喝茶看報,用虛假的滿足感麻痹自己。二是不計個人得失積極工作的同時,利用資源和人脈形成自己 核心競爭力,嘗試轉型為內容提供者。
3
朋友B畢業于名校,在騰訊待了一段時間后降薪投身創業公司,拿了期權。在大公司里,他覺得自己只能是一顆螺絲釘,每天做著自己領域里相當具體的工作,對于整個公司體系并不了解。李開復曾表示,自己過去工作的公司,3個工程師的工作就是把一個按鈕寫好,公司不希望寫按鈕的人看到后臺、客服、銷售、市場。
而到了創業公司,很多事沒有前例,要自己摸索中、失敗中前進。
單就近一年的收入而言,無法和之前相比,而他投身的行業以及整個公司的存活,沒人可以預知。
朋友B的兩路徑,一是創業公司有可能經營不善,加上大環境資本寒冬,公司倒閉或被裁員。二是積極學習,很多時候直接領導就是大公司挖來的,可以直接跟他學習,這在以前的大公司里是不能想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一日千里,自己成為CEO。
其實,沒有所謂完美的選擇,而是看選擇之后做了什么。所謂完美方案并不存在,但一定存在相對比較好的選擇。要為自己設定一些基本原則。
在做出選擇前,總會有“過來人”告誡你這個選擇要面臨的困難。你去大公司,他們說學不到一技之長,無法在體制外生存;你去中等公司,他們說這是夕陽產業,公司規模不大,沒有全球化視野;你去創業公司,他們說不穩定,說不定哪天就失業了。
馬云說:“只有看到最艱難的東西,你依舊客觀冷靜地保持樂觀,這是對的。如果你沒看到未來的困難在哪里,你的樂觀是盲目的。”
我恰恰覺得這是最好的時代。往回5年10年,個體很難有機會選擇生活,我們習慣了被人領導、被 人推著往前走、被集體暗示著從眾。
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也不再被視為失業。
職場不再是一條單項賽道,你也不再需要一條畫好斑馬線的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