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六零后,我小時候,我們的國家很“清貧”,我的家庭也很“寒微”。我有三個哥哥三個姐姐。當時一群孩子,雖然缺吃少穿,當時沒有人問:“你感覺幸福嗎?”但是如果有人問,我們一定臉上綻開著花兒一樣的笑容,大聲而肯定地回答:“幸福!”
我小時候,幾件玩具和生活用品,煤油燈、冰車、燈籠……伴隨著我的整個童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給我帶來無數的歡樂。當時一個村子,幾乎每條街挨家數,家家都有一連串的臺階式的孩子們。所以玩耍的小伙伴也很多。
1、煤油燈:我小時候,家里晚上點的煤油燈。父親在燈下記工、備課,寫教案。母親在燈下納鞋底、做棉衣。哥哥姐姐們在燈下寫作業。在我的記憶中,似乎母親永遠有干不完的活。忙活著一大家子人的吃飯穿衣,夏天還要去田里干農活,掙工分,領口糧。
早晨起來擤鼻涕,都是黑的,前一天煤油燈晚上熏的。
等我稍大點時,冬天的晚上,家里編炕席。把高粱稈的葉子去掉,再用刀破開四半,用水陰濕,放一兩天。然后用石滾子壓扁,再把高粱稈里面的瓤子用刀刮盡。就用高粱稈的外皮編炕席。?
大哥、二哥、三哥分工合作。三哥去高粱葉、二哥壓滾子、大哥破糜子和刮糜子。哥三個都編。二姐、三姐和我偶爾去編幾下玩,有時二哥嫌棄還要拆了重編。
小時候很好奇,問二哥怎么編的,他就是自己干,嫌小孩子麻煩,不會告訴你。于是等大哥編二哥不在時,我就去問大哥。大哥就會耐心的編給我看,并且告訴我,不同位置是怎么編的,為什么要那么編。不止講方法,還要講原因。比如編邊緣為何要隔四個編一個——就是防止鋪在炕上時邊緣被折斷。
記得煤油燈在東屋的南炕,大哥帶著母親補了又補的破線手套在東屋的北炕刮糜子。大哥左手拿糜子,右手拿刀。每聽到“哎喲”一聲,大哥的手指準又被糜子割破了!母親就會問:“又拉口子了吧?小心點。”那時,我們的心都跟母親一起,心疼大哥。
一盞小小的煤油燈,東西屋、南北炕、一家人,各自干著不同的活,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把日子過好。那時候,三哥和二姐在上學,大哥和二哥干農活了。
西屋的地上,白天晚上都鋪著正在編的炕席。那時,兩三天就能編一領。拿到供銷合作社門前去賣,一領能賣兩、三元錢。已經能買好幾尺花布了、好幾斤煤油、好多咸鹽了、十幾包火柴。
那時布幾角錢一尺,要布票,糧食才五、六分錢一斤,年畫才幾分錢一、兩角錢一張。三哥和二姐考學那年,我買了一張《今年喜事多》年畫,母親和全家人看了都很高興!
煤油燈和編炕席的記憶,在我的童年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時,我們家算是日子好一些了。記得那時候,大哥每天坐在小板凳上編炕席,三姐經常站在大哥身后,摟著大哥的脖子,一邊搖晃一邊說:“大哥,好大哥,給我兩毛錢。……”
我小時候傻乎乎的。每次大哥給三姐幾毛錢,也會給我幾毛,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要錢。但是大哥很疼我們這些弟弟妹妹,總是幫父母分憂。小時候有什么事,第一找母親,第二找大哥。
后來有了“保險燈”,底下燈瓶很大,上面燈頭可以用調燈芯長短控制明暗,燈頭上放一個燈罩,下粗上細都是圓柱形,中間是個均勻外擴的圓弧的鼓肚——燈芯所在的高度。玻璃燈罩很亮,能照亮很遠。上頭有一個圓形的燈閃(燈罩的小頭穿過燈閃的中間圓孔)。
保險燈可以掛在高處,燈勾掛在房梁上,晚上鼻孔不再那么黑了。哥哥們編炕席的效率大大提高,有時一天一夜就能編出來一領炕席。高粱秸變錢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記得那時候,過年買了很多凍秋梨、年畫,還有鞭炮。
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給我們帶來無數成長的記憶,全家人聚在煤油燈下的溫暖,現在多少錢都換不來的,那種“凝聚的親情”,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2、冰車:這是三哥十四、五歲做的。小時候,秋天田野灌溉,冬天就有很多冰。男孩子們都自己做冰車,去村西頭田野的冰場滑冰。
三哥的冰車用兩條六十公分左右的方木做左右兩個車箱。下面用兩根鐵絲鑲嵌在方木上——在冰上就靠這兩根鐵絲滑行。兩個方木上面,用了六條十公分寬五十公分長的短木板釘在兩邊的方木上。
前面第二條板薄一點——人盤腿坐在上面,放腳的位置低一點更安全,不至于從冰車上沖出去。
另外有兩根冰釬——兩根兩尺左右長的圓木棍,兩頭都用鐵絲饒一圈,防止劈裂。著冰的一頭有一節一寸長的鐵釘,鐵釘訂進木棍中間,露出的一頭去掉釘帽,并且砸尖——扎在冰上可以釘住利于冰車滑走。
這個冰車,三哥玩了很多年,有時也帶我或者三姐玩,三哥坐在冰車上滑冰,我和三姐換班站在冰車后面,身體前傾,雙手扶住三哥的肩膀……三哥滑的飛快!比很多小伙伴們冰車和冰釬做的好,三哥也會滑。那種簡單的幸福和濃濃的親情,種在了我們心里。
后來我又玩了很多個冬天。那時冬天比現在冷多了,鼻涕都能凍出來,但是玩的天黑了都不愿意回家。有月亮的夜晚,能玩到很晚。那些跟小伙伴們一起滑冰的日子,那些簡單的快樂,是多么的開心和令人難忘啊!
3、燈籠:那是父親給我們做的。每年快過年的時候,父親都會給我們做燈籠。有時是做成六棱體的,有時做成長方體,有時是用一個小罐頭瓶。
燈籠底都是一個小木板,中間釘一個釘子,釘子上可以放蠟燭。長方體或者六棱體的四周就是用紅紙或者白紙糊上,上面口不糊紙。
如果是玻璃瓶做燈罩,就是用麻繩在離瓶底近處扎幾圈,在麻繩上滴上煤油,用火點著麻繩,燃盡后放在涼水盆里,瓶底就掉下來了。燈罩就做好了。
小時候,每到過年,我們都會提著父親給我們做的燈籠,在街上走,去小伙伴家串門,比誰的燈籠好看……那些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燈籠,帶給我們多少歡樂啊……
冰車還在,煤油燈,不在了。那根父親做的、可以長短拉伸的燈勾,還在。那是別人家沒有,當時很多人家羨慕的“家具”。,現在,它們都成為我們“童年快樂的記錄儀”和“歷史的見證”了。
我那清貧而快樂的童年啊,那盞煤油燈、那輛冰車、那一盞盞燈籠……給我們帶來多少難忘的記憶、數不清的快樂、無比的滿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