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很漂亮,身材也很好,有穩定的工作。在工作中也有足夠的自信。但她在戀愛中把自己活成怨婦。她每一次的戀情都是被拋棄的那個,她會死纏爛打的想要跟對方復合。有個男生甚至已經訂婚了,她還經常給對方打電話。還跟我們分析,可能他沒訂婚,是騙她的。
個體心理學有一個觀點,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在別人看來也許荒唐,但當事人自有一套解釋的邏輯。她做這些一定某種需求被滿足了。比如拯救遇到困境的戀人,也許能夠讓她獲得力量。這種不正常的,難以自拔的戀情,在《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以下簡稱《執迷》)中被成為執迷愛戀。
《執迷》作者蘇珊·沃福德是資深心理治療師,作家,經常出現在媒體訪談節目中。克雷格·巴克是影視編劇兼制作人。他們二位合著的《原生家庭》我也看過。《執迷》作為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寫的書,有一個優點就是案例非常多,還給我們分享了,治療的具體方法。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4種執迷者;第二部分介紹了3種被執迷者的特征;第三部分最有用,幫助執迷者和被執迷者掙脫執迷牢籠的具體方法。
01 執迷者的愛戀有多瘋狂
《執迷》里說:
“健康的愛情需要互相信任、相互關心和相互尊重,執迷的愛戀則恰恰相反。它只不過是一種渴望,渴望一些自己沒有的東西……執迷愛戀的本性是貪得無厭。”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系》中把親密關系總結為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4個階段。
絢麗期:剛認識,雙方都會盡量向對方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隱藏不好的一面。就像帶著濾鏡一樣,看到的都是美好的,相見恨晚。
幻滅期:慢慢熟悉了以后,才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開始出現各種矛盾,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分手的。
內省期:開始正視戀情和戀人,相互理解,相互磨合。
啟示:經過進一步的了解和磨合找到雙方最適合的相處模式。
而執迷者一直停留在第一階段,拒絕承認雙方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想要按照自己心中完美戀人的樣子,塑造自己的愛人。用錯誤的方式,強迫對方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書中的吉姆在分手后,一直對前女友格洛麗亞糾纏不休。不停地送花,打電話,甚至跑到格洛麗亞家門外蹲守。對格洛麗亞的拒絕置若罔聞。嚴重影響到了對方的生活,讓對方感到害怕。還好吉姆意識到自己是有問題的,找蘇珊尋求解決之道。
02 協同執迷
我們通常都說,一段關系出現問題雙方都有責任,但是有一些執迷者的目標(被執迷者)是真的無辜的。而有一種被執迷者追尋的目標叫做協同執迷,他們具有執迷傾向。執迷者和被協同執迷者,之間的愛恨糾葛會非常復雜。協同執迷者會非常舍不得離開執迷者,從而把自己變成痛苦的受害者。但他們自己其實也有責任,他們的縱容讓執迷者更加變本加厲。
他們需要對方來填補自己情感上的空虛,且永遠也不會滿足。
雷蒙德和凱倫就是協同執迷戀情。雷蒙德很想時刻見到凱倫,非常不喜歡凱倫跟男性接觸,只希望凱倫圍著他轉。連凱倫刷牙洗臉上廁所關門,雷蒙德都會覺得被嫌棄,都會為此質問凱倫。
凱倫因為愛人的嫉妒很苦惱,被審問時有強烈的不舒服感。但是為了息事寧人,她選擇縱容,遷就。因為她把戀人的嫉妒,審問看成是在乎和愛。
協同執迷因為戀人的執迷行為而苦惱,但是由于自己也需要對方熱烈的愛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所有一般會以受害者自居,但他們自己沒發現,他們自己也具有一般的責任。他們的縱容和遷就,強化了執迷者對執迷行為的認同。
最終凱倫意識到,他們的戀情是那么的不正常,并決定做出改變。來找蘇珊尋求幫助。 做出改變的舉動是非常艱難的,尤其是感情上的。可是一旦他們決定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他們即將會迎來新生。
03 為何會執迷
要讓感情健康的發展,需要從失敗的感情中吸取教訓,而不只是一味地重復錯誤。想要改變現狀,首先要知道,為什么會有執迷行為。
相對其他動物來說,人類是早產兒。需要幫助才能夠長大成人。嬰兒時期我們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大概6個月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但是對媽媽還是有強烈的依戀,希望可以有所依靠。但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成,必須與媽媽在心理上分離。這個分離的過程,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引導和關愛,就很同樣出現心理問題,并可能伴隨我們一生。
連接強迫
蘇珊將分離的過程比作是,小孩子出門是探險。當一個小孩獨立走出門去探險,會遇到很多他(她)沒有見過的東西,會害怕,會本能的跑回家。有的父母會很耐心的安慰和幫助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以便進行下一次更大膽的探險。而有的孩子跑回家卻發現,家門緊閉,沒有人來救他,他覺得他被拋棄了。經歷過被“拋棄”的人,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這體現在親密關系里就是,強迫戀人與自己建立依戀關系,最后的結果卻是將戀人推離自己。
被拋棄不一定是真正的被拋棄,而是不被重視的感覺。比如父母吵架,忽略了孩子。孩子不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會以為是自己不好,父母才吵架的。
我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去外婆家,大家在分西瓜。我坐在門檻上,我媽他們把西瓜一瓣一瓣的從我面前遞給房間里面的人,到最后也沒有給我一塊。我當時委屈的哭了。別的長輩知道了以后,分了兩塊給我,我賭氣不肯要。當時他們在說,“這孩子也太小氣了,脾氣太怪了。”
大人是覺得,我哭是因為沒分到吃的,所以最后為了補償分我兩塊。當我生氣拒絕了以后,覺得我小氣。其實我是因為被忽略而覺得委屈,我就在他們面前,卻直接被忽略了。
大人總覺得小孩子為了一件衣服,一個水果,一件玩具就哭鬧,真是太不懂事了。那是因為曾經也是孩子的他們,忘記了小孩的世界是多么的小。判斷事情全靠主觀,沒有那么多的客觀事實可以參照。兒童經常會擔心自己被拋棄的。
小時候感受不被重視的孩子,長大了以后是很確實安全感的。對這個世界有著很強的防備心。所以一旦建立的一段親密關系,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旦被拒絕了很可能會觸發當年的抗爭情緒。當然是要長期的作用,才會對成年產生深淵的影響。網上有句話我很認同:所有的愛恨皆有源頭。
抗拒戀人的離開,分手,其實是延續童年的抗爭。
蘇珊說:
“重演童年時代被拋棄的經歷是每一個執迷戀人的基本需求——沒有拋棄就沒有斗爭,沒有斗爭就沒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執迷者是把戀人當成了,象征的父母。他們希望這一次有一個幸福圓滿的結局。因為執迷者把戀人看成象征的父母,父母是不可取代的,所以他們也沒有想過戀人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當你知道,你人格的缺陷跟你的原生家庭有關系,是會很絕望。可能會把鍋甩給你的父母。但是你要知道,童年的你可以怪你父母,但是現在的你,該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04 治愈和找到真愛
當一個人深陷執迷戀情里,不論是執迷者還是被執迷者都會想要結束這種痛苦的戀情模式。但他們經常是想,卻不知道如何去做,仿佛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我的朋友失戀了總跟我說“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我應該振作起來,可我就是很痛苦啊。”當你想改變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的時候,就不要想太多,直接做出改變的行動。
要擺脫執迷戀情首先就要把注意力從戀人的身上暫時移開,站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一段關系。《執迷》建議來個為期兩周的情感假期,在情感假期期間不要聯系對方或者請對方不要聯系你。
首先要分清楚想法、感受和行為。
想法:我想我們會共度余生的
感受:幸福、快樂,難過,焦慮,害怕
行為:電話騷擾,暴飲暴食,吵架
在執迷假期里寫執迷日記,在日記本上記下:
是什么觸發了這個想法
我的感受是怎么樣
我是怎么做的
結果怎么樣
分析自己當時的想法,感受,行為以及導致的結果。看清楚自己的執迷過程,正確的評估一下自己的戀情。該離開放手就放手,死纏爛打只會把自己和對方的生活都弄得一團糟。分清楚戀人是戀人,父母是父母。 以上說的這段說起來大家都懂,但是做起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不斷的練習,擺脫執迷戀情是持久戰。一定要堅持下去。
執迷是一直沉寂在過去的傷痛陰影中,當你認識到,你現在是個成年人了,你不是弱小的孩童,你的戀人也不是你的父母。開始和過去和解吧,善待自己的內心小孩吧。書中提到一個“好媽媽練習”,像一個理想中的媽媽一樣,安撫心中那個一直躲在黑暗里的內心小孩。
把過去的怨恨都說出來。可以寫封信給父母,這封信不用寄出去。只是寫給自己,目的是把積壓多年的怨恨,憤怒釋放出來。一年前的寫的《原生家庭》書評,下面還經常會有留言。都是說,怎么都不可能改變父母,他們聽不進去的。跟他們說反而會吵架。其實這是期望父母改變。我們要做的是改變自己。改變別人是你不能控制的,改變自己的可控的。
為你逝去的感情,寫一篇悼詞,派遣掉內心的悲傷和不甘。讓該過去的過去吧。
改變以后從新的角度看待戀情。親密關系也好,工作也好,甚至是孩子也好,都不可能時時刻刻是溫馨美好的。自己用足夠的勇氣和耐心去化解生活中的危機,并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生中的危機。將對戀人的執迷,化作對自我的認知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