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是一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日歌》,小時候就已經朗朗上口了!原來都是當打油詩來讀的,并沒有深刻地領會其中的要義,只知道大意是警醒我們珍惜時間,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把事情推到明天去做,人的一生并沒有那么多的明天去浪費!
今天又仔細聽了康震老師對《明日歌》的解讀,讓我對珍惜時間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首詩的意思是,明天一個接一個,明天之后還有明天,明天之后還有后天,明天有那么的多,當世人說起明天的時候,總感覺好像還有好多好多明天在等著我們,好像我們還有好多的明天可以去浪費,其實不是這樣的。
“明日何其多”,明天有那么多嗎?“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明可以今天辦的事情,老是是想著可以拖到明天再去辦,反正覺得還有好多好多的明天,一個一個的明天就這樣被等過去了。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早上起來看河水,浩浩蕩蕩向東流,晚上看到太陽從西邊慢慢落下去 ,時間不就這么一天天過去了嗎?“百年明日能幾何”,就算你活一百歲,又能有幾個明天呢?明天其實永遠都是今天,今日事今日畢,明天還有明天的事兒,專注于每一個今天才能有所得!
今天能辦的事兒非要拖到明天,明天能辦的事兒,一定要拖到后天,這種老想著把事情往后拖的習慣,說白了,還是一種懶惰,還是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沒有那種一門心思要把事情辦成的堅定意志,還有就是人生目標不明確,缺乏一股鉆研勁兒!
珍惜時間是歷代的杰出人物、有志之士的一個共同特點。比如東晉時候的名將陶侃,就非常珍惜光陰,他經常教導他的下屬說,圣人都非常珍惜時間,我們這些平凡普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一定不能浪費光陰,不能“逸游荒醉”,意思是不要天天玩耍,不要天天沉迷于吃喝玩樂當中,把時間荒廢了。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大文學家司馬光也是惜時如金的典型代表!求學時時他就非常善于利用一切空閑時間來學習,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比如夜里不能入睡的時候,他就會對當天所學的內容一面默誦,一面思考,久而久之,他不僅學業非常好,而且記憶力也更強了,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生不忘!由于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茍、勤奮用力,所以為后來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饑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還有一個圓木枕頭,為什么要用圓木枕頭呢?原來是因為,司馬光常常讀書讀到很晚,他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但是人睡覺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 ,這是他的頭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就醒了,于是,他就馬上披衣下床,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后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就給他改了個名字叫“警枕”。就是憑著這種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的時間完成了《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
我國早期的革命家鄧中夏先生,在北大讀書時,也給自己規定了嚴格的學習時間,為不受人干擾,他干脆寫了個“五分鐘談話”的紙條貼在書桌上,來訪的客人看到這字條后,如沒有重要事情,便會馬上告辭。有的客人甚至從他那兒得到啟迪,也抓緊時間讀書,不再虛度年華了。
關于珍惜時間的詩句也有很多很多:比如,漢樂府的《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其一)》中寫道“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唐代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二首(其一)》寫道“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宋代大哲學家朱熹在《偶成》寫道“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宋代陳著在他的詩中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等等等等,這樣的例子真是太多了……無不是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告誡我們珍惜光陰的箴言!
再讀錢福的《明日歌》,確實有很多的感慨!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唯有珍惜時間,把握每一個今天,努力精進,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新的一年到了,有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就一點一點踏踏實實的去做,莫要虛度年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