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砂之王》是不到十萬字的中篇,卻是史詩一般億萬年的架構,與其宏大題材相對,作者文筆非常唯美,情緒非常的熱血,但也因此被詬病不夠“硬”。
硬要說的話,故事本身和他的大團圓結局甚至有些討好讀者的俗氣。
但在這短短的篇幅里,故事線雖然基本只是梗概,卻引入了關于人性、歷史、命運的深深矛盾、荒誕感和沉重感。
《時砂之王》
作者給了主角“信使知性體奧威爾”具神性的特征
基于人類的身體,去掉了生殖與成長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到極限的耐久性和運動性,并賦予了同外部情報網連接的功能。
所有的信使知性體,都具有幾乎全部的人類積累的知識
那么,這樣一群幾乎全知全能又不需要繁衍的幾乎不死的生命,為什么要愛人類,為什么要為了人類的可能性而溯回過去,戰斗億萬年,至死方休呢?
*為什么愛人類*
奧威爾永遠也忘不了沙佳,因為他愛的不單是她個人,更愛上了她的理想。
愛人類,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很脆弱,有一種悲劇性的壯美。
這種悲劇性在于,沒有漫長的生命,沒有強健體魄,沒有廣泛知識,居然可以一次次憑柔弱的身板,選擇不利于自己的生活,選擇為另一可能性放棄自己個體的命運。
但是,那未來不是這里,跳到過去,動員人類與敵人作戰的話,歷史就變了,在那里,時間枝會發生分歧,無論勝敗,等待奧威爾他們的只有徹底改變了的太陽系,沙佳再也無法再會了。
當沒有希望的時候,也許能用折耗生命的方式換那種肆意的痛快。但這不是書中的人類和知性體的選擇,他們選擇放棄這一時間枝上的所有人類,溯回過去,去創造與這里的所有人類無關的人類的可能性。擁有這樣脆弱與堅強的情感也許正是人類的迷人之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特別悲壯特別美。
*個體的可能性與整體的歷史*
故事有個堅定的內核:人類歷史的意義。
人類的感性——那指的是,人是什么,社會是什么,我是什么
當“為什么自己不得不做”的這樣一個疑問出現的時候,信使必須具備能夠回答這個疑問的自我。“我是誰",這樣的問題不是由父親月護王教導的,也不是刻意受教導的。
我是歷史。歷史只能由自己書寫。
一個人的所有可能性,與人類這一種族的歷史可能性,何者更為重要?
女主角彌與——邪馬臺國的女王遇見奧威爾之前,正為作為王的意識與責任感而困惑,她只想要從這種身份束縛中脫開去,不理解為什么擁有脆弱生命的自己要去負擔這樣的重負。
奧威爾,出于對歷史和人類的深切體會與同情,與其他的知性體做出了不同選擇。他不放棄任何一個時間枝上的“可能性”,面對億萬年的時間中無數的枝節,維護每一個可能性走到滅亡。
對個體的可能性與整體的歷史命運的思考對于我們這樣的常常以整體為價值衡量的社會與現實似乎具有特別的意義。
人類的歷史是凌駕于個體人類的性命的,但個體的可能性仍然必須被守護被尊重。
*科幻—SF(Science Fiction)*
我常常建議年輕的小朋友讀一讀科幻,因為這樣的作品因為邏輯自洽的需要,常常都雜糅著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政治理想,理論概念。把知識和想象聯系起來又富有趣味。
日本科幻常有一種很軟的感覺,不過寫的很有味道,它的一個特征是“動畫式”的畫面感,比如這一本書,就幾乎能從小川一水唯美流暢的文字里直接腦補出動畫場景。
另一個特征在于“燃”,《時砂之王》前大半行文都不緊不慢,甚至有些悶有些壓抑,但最后突然整個情節急轉直下,一個徹底的逆境瞬間讓之前積累的情緒(甚至包括壓抑與悶)都爆發出來。
當卑彌呼大喊
“豎黃幢!豎卑彌呼的大旗!我還站著!”
血脈噴張。
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充實的、絢爛的大構架,而是樸實的克制著——除了強行happy ending的結尾之外,你并不能明確巨大的架構究竟被什么所填滿的:有絕望和孤獨,有困惑和厭倦,也有希望和堅持,在一種即使happy ending也消解不了的悲傷氣氛里。
對于這樣一個并不長的科幻故事,繼續詳細的介紹沒有意義,去閱讀吧。
讀之前問問自己:
生而為人的意義真的只有生存嗎?
不需要答案,只要一直沒有放棄思考這個問題就好了。
ps:
此書獲得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引進圖書獎提名
或者你可以先試讀作者小川一水的短篇《老威爾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