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噠小曾曾
不論如何丑惡的偏見,他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和地域的錯。
? ? ? ? ? ? ? ? ? ? ? ? ? ? ? ? ——東野圭吾《惡意》
如果說看完《白夜行》后是毛骨悚然,那么當讀完《惡意》之后,我感覺到的是比《白夜行》更加毛骨悚然。
真相,有的時候,往往比事實更加地殘忍。
殺人,總是需要一個導火索去觸發那根弦。野野口殺了日高,不過就是源于內心想要而得不到那種嫉妒。
嫉妒,本就是七大罪中一罪。而這種嫉妒,卻又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野野口小時候家境優渥,而日高則是破爛街區的小孩。母親自以為是的偏見總是能影響孩子。可能從那個時候惡的種子就埋藏在野野口的心中。長大后的重逢,已成為作家的日高和成為老師的野野口,看著當年不如自己的日高,野野口惡的種子也不免發芽長大,最后在嫉妒加恨中迷失了自己。
為什么這個破爛街區的小孩能受到大家關注;
為什么他有勇氣反抗那些流氓而我只能屈服;
為什么他握著關乎我名譽的證據我卻無可奈何;
為什么他能成為暢銷書作家而我只能寫寫兒童讀物;
為什么我得了癌癥,而他一切都安好。
可以說,野野口用盡一生的時間去毀掉日高所擁有的一切,貶低日高的人格,讓自己獲得同情的眼光。
可恨,卻也是可悲的。想起人們常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初,受欺負的那個人是他,幫助藤尾欺負他人的也是他。人性,有時候也不過如此。
你相信你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嗎?兩個人明明看上很美好的樣子,那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好。誰也不知道兩個人的心底在想些什么。
人生中最為可怕的,不是我知道你恨我,而是我知道你恨我卻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錯覺,有時候也是最大的惡意。
就像東野圭吾在書中所說:“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么,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里學到什么。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
你以為你們倆關系很好,事實上,到處敗壞你名聲的人是他;你以為你們倆超越生死親密無間,實際上,那個恨透你的人也是他;你以為只要做到把所有的好都給他,事實上,你對他的好會讓他更加的恨你。
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波涌動。
可悲!可怕!可憐!
轉載須與作者聯系,未經允許,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