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我的母親!我也恨我的父親!他為什么要逼著我去與母親和解?我更恨我自己,為什么那么不爭氣,為了所謂的責任和道義,丟掉了自己!”她邊嚎啕大哭邊甩出這樣的話。她的委屈、她的憤怒、她的痛苦像一座蓄勢已久的火山頃刻間爆發了。
她說的這番話完全顛覆了我對她的認識。平日里她是個話不多的溫柔姑娘,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好像不開心的事從來不會發生在她身上。她就像一個小太陽,明媚而溫暖。她善良,看到街上有乞討的人總是會伸出援助之手。她愛讀書,她說書能給她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書能給她寧靜和安詳。我羨慕這樣的她,永遠那么明媚沒有憂傷。我一直以為她肯定是父母的小公主,從小在童話世界中長大,才能成為今天這副模樣。
所以當她說出那番話,你可以想見我是多么的吃驚,那感覺無異于漫步無垠荒漠中的人忽然看見了一朵睡蓮。過了許久,她才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跟我講述了她的故事。
她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女娃,一直跟著奶奶長大。爸爸外出打工供她讀書,聚少離多。媽媽是外地人,生下她之后就回了娘家,最終一去不返。她成了沒媽的孩子,還好奶奶給了她媽媽一樣多的愛,她成了沒心沒肺的孩子,她一點也不敏感,也不多疑,她甚至覺得沒有媽媽也沒有關系。許多年后她才明白這是她很小時候就學會的自我保護,從小就不得不學會的刀槍不入。每次聽到別人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這首歌的時候,她不以為然。
如果兒童的天真爛漫幫她逃過一劫,等她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逐漸成為她身上一道又一道的傷口。她的媽媽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給她打電話(那時候還是座機)說想她,八九歲的她朦朦朧朧覺得虛偽,她從不主動講話,覺得沒什么好說的。大人們教她說的很想媽媽,求媽媽回到她身邊的話她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有一年媽媽回來看她,她看到那個陌生女人的時候,趕緊躲到奶奶身后,任憑媽媽怎么呼喚她,她也不過去。她不肯跟她睡,也不肯叫她媽媽。
她從小就倔,認定的事情別人很難動搖。她覺得爸爸其實也是有點怨她的,怨她不跟媽媽親,怨她沒能留住自己的媽媽,怨她沒能留住他愛的女人,因為他不止一次喝醉了酒后開始哭,還對她說媽媽也是迫不得已,沒辦法才離開的。她聽不進去,她心里唯一篤定的想法只是,媽媽從小就不要她了。可是她受不了爸爸哭,她會心軟。
她漸漸地長大,話卻越來越少,每到一個新的集體里面,她感覺別人討論的話題她都插不上嘴,她都沒經歷過。后來上了高中,也成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她成了爸爸的驕傲,卻始終不能讓爸爸真正的開心。因為她知道這個世界上唯一能使爸爸真正開心的只有媽媽在他的身邊。
一次爸爸喝醉了酒,又因她的倔強說她不懂事,說她虧得還接受了高等教育。那一刻,她淚如雨下,那么多年誰又真正在意過她的感受?她哭完就失去自己了。以前不愿做的事也愿意試著去做了,她不想讓爸爸難過,僅此而已。
二十幾歲的時候,她第一次踏進媽媽的家門,第一次有了媽媽。那時候的媽媽也是別人的媽媽,那感覺怪怪的,像眼睛里進了沙子,有點不舒服。她想讓媽媽回老家,想讓爸爸媽媽能相互陪伴,而于她,她心里還是沒有根的孩子。只是到了今天,她媽媽除了給爸爸空口承諾,還有就是無盡的等待之外,就再無一物了。
說真的她已經愛不起媽媽了,那個在她還是嬰兒時甩手不顧的媽媽,那個給了爸爸希望也給了爸爸絕望的媽媽。她和媽媽現在的關系感覺怪怪的,她感覺媽媽有點怕她,不打不罵,對她客氣地像別人家的孩子,打電話說不了幾句話。
她說她的痛苦是消除不了了的。因為它的根源是因為愛,因為不自私。她也因此有失去自己的迷茫感。她說她這輩子都不想結婚,她怕不幸福,她怕她的孩子經歷她所經歷的痛苦。她的故事講完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希望她的情緒可以得到徹底的釋放,不用再藏著掖著,也希望她能勇敢前行,因為愛除了帶來痛苦,也能治愈痛苦。愿她沖破前方的迷霧不迷路,愿她仍然那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