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幼兒園開學的日子,即便是一些中班、大班的寶寶,經過暑假再回幼兒園也會大哭大鬧一下,和家長一起進入“分離焦慮”狀態。
如何面對和消解這種焦慮感呢?
分離焦慮——這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但不同寶寶遇到的分離焦慮嚴重程度差異很大,不能同樣對待。
絕大部分是普通的情緒問題,但處理不好,也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
心理層面的分離焦慮是很普遍和正常的恐懼和焦急感情的表達,孩子從出生開始都是和家長生活在一起的,直到某一刻這種平靜的生活被打破 —— 或者媽媽恢復上班,或者搬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住幾天,或者上幼兒園等等,而這其中,上幼兒園無疑成為孩子的一大難題。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很強烈的相互依賴關系。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焦慮是在所難免的。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
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
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
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從過去可以隨時回到親人懷抱的習慣,突然變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狀態,這樣巨大的變化,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分離就會產生焦慮。
每個孩子進入幼兒園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John Bowlby把孩子們第一次上學的這個階段分為反抗、失望、超脫三個小階段:
大部分孩子剛開始會通過劇烈的哭鬧、反抗表現強烈的不想上學的意愿;
當發現這件事不得不做時,經常會在幼兒園里表現的很失落委屈。
孩子開始熟悉幼兒園的老師,并且慢慢地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找到新的好朋友時,就開始歡脫了!“嗯?我爸媽?先不管了!放開手,我還能玩,我最喜歡幼兒園!”
所以,孩子有入園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家長不必過于擔心。
和其他很多心理問題一樣,分清是情感層面的分離焦慮,還是應該被認為是心理疾病的分離焦慮癥,需要綜合孩子的整體,看是否存在其他行為障礙的表現,而不僅僅由分離時哭不哭來決定。
面對孩子的哭鬧,這些做法是錯誤的
兒童對“離開”沒有明確的時間感知,所以當他們心理一直依附的照顧者(大部分是家長,也有可能是老師或者保姆)離開,即便只是短暫幾個小時,他們也會感到恐懼和焦慮,認為這種消失可能是永久性的。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討論應對分離焦慮的時候,重點總是在說,千萬別玩突然消失的把戲。
要不斷強化孩子的認知,讓他們知道你會什么時候再出現。讓他們最終相信你會回來,就可以弱化這種焦慮了。
除此之外,家長們看到孩子因為分離大哭抱著不撒手,還有兩種錯誤的做法:
一種是勸或者嚇唬孩子不要哭,認為不哭了就好;另外一種是會心疼心軟,擔心孩子有心理陰影之類的。
其實哭是好事,因為壓抑情緒,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才更可能增加心理疾病的風險。
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是不明白“情緒”是什么的。
著急、害怕、開心、難過。這些心理對于嬰幼兒都是很陌生的東西,需要家長在后期不斷幫助孩子認知這些情緒。
讓他們懂得情緒是什么,如何表達,如何宣泄,這就會減少未來心理或者社交上出現障礙的風險。
家長提要提前做準備
做好心理誘導和能力鋪墊
心理暗示,形成期待是關鍵
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講幼兒園的生活趣事,有很多好玩的游戲、好玩的玩具,可以認識很多好朋友;
也可利用參觀幼兒園的機會,有意識地帶孩子看看幼兒園,熟悉環境,這樣孩子才會“心里有數”,產生期待。
此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親子閱讀。
通過一起閱讀、一起討論、分享,和孩子講講入園的道理,要讓他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激起對幼兒園的向往。
分離要“預熱”,積極鋪墊很重要
爸爸媽媽上班前鄭重地與孩子告別。
每次離開的時候,可以鄭重地與孩子擁抱、告別,讓他明白爸爸媽媽的不舍,然后讓孩子看著家長離開。
如果孩子傷心大哭,可以讓接替者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下午/晚上就會回來,讓孩子知道這是正常的分開、短暫的分離,并不是家人不要他了。
鼓勵同伴互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鼓勵孩子跟小區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和別的家庭之間多交流,互相去對方家做客。
這樣可以利用大量直接體驗的活動,幫助孩子建立起樂于上幼兒園的積極心理,增加其對新環境、新關系的適應力。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
可以結合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時間安排(尤其是進餐、午休的要求),調整孩子的生活作息規律。
這樣一旦形成習慣,孩子入園后就不會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不適應。
培養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規則意識
自理能力是孩子進入幼兒園后避免“無助感”獲得“控制感”的關鍵,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盡快融入集體生活。
在家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獨立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用杯子喝水、學會自己大小便、學會飯前便后自己洗手、獨立入睡,養成午睡的習慣等。
鼓勵表達,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家長也有“分離焦慮”
除了要注意孩子的分離焦慮之外,因為上班、孩子回老家、上幼兒園等問題而夜不能寐的媽媽真的是不要太多。
尤其是新手媽媽們,在遇到和孩子分離的時候,出現分離焦慮癥的可能性,只會更高。
其實造成家長的分離焦慮癥有幾個原因:
有的是平時愛護過度,孩子的偶然離開造成家長心理失落;
有的是覺得孩子太笨,擔心在外面會受欺負;
還有的家長是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升。
孩子早晚要長大,遲早要進入社會,家長應該借助孩子上幼兒園的機會練習告別,學會放手。
熙桓心語
孩子入園初期產生分離焦慮,父母不必自責,接納他們的哭鬧,其實也是給他們一個自然成長的機會。
父母的態度是孩子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焦慮水平越高,孩子入園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越長。
因此,家庭的入園準備措施不僅包括幫助孩子做好準備,也包括家長自身的心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