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深層解讀這個被“溺愛”包裹的孩子,終于叛逆了!

2017-05-10 轉自漠說 石榴超市

家明:15歲/高一 輟學1個月

家明爸爸:私企管理人員/大學本科

家明媽媽:國企職工/大學本科

剛剛參加完中高,準備高一的家明,一開學就輟學在家,突然不上學,“一提上學就煩,說要唱歌,要畫畫,要自由”,父母覺得他受網絡誘導,要做背包客。父母不同意,就在家里睡的黑白顛倒。爸爸媽媽急的要死,希望老師能改變孩子的想法。

而家明面對來接他的老師說:“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 我,你們抓住我,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最后在家明一聲聲撕心裂肺的“放開我”中,站在門外的家明父母心痛的掩面而泣。

這一幕上讓每一個觀看的人都心碎。

機構要求每個參加這個培訓的孩子父母都必須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家明爸爸說自己很忙,老師說:“半天都不能耽誤,孩子的鑰匙掌握在你手里。”他質疑:“要改變家長,難道讓我改變,放棄孩子不上學嗎?這永遠做不到,這是不可能的事……”

這是多少父母真實的“心聲”?

而媽媽也覺得老師太夸張,說什么爸爸不去,孩子情況會更嚴重。

又有多少父母,是這樣在看“孩子的問題跟父母有什么關系?”

家明爸爸媽媽認為,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就是平時給他信任太多,自由太多,就是過于信任他了”。真的是“信任”而產生“放縱”的結果嗎?

這邊的家明卻提到父母“信任”,就氣的發抖,哭著痛斥父母。

“我就算把自己傷害了,他們也說我不能照顧自己。我只想告訴 他們,我從來都不怕痛。我本來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我就想讓自己不斷的遇到 困難,要是沒困難,我就感到超級的不舒服……

我要是一直在他們這種想法下(活著),我一直去上學,我有什么用,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永遠都沒有自己的想法,我什么都按他們的想法做!無論干什么都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

他對父母如此“痛恨”,然而當他聽到老師讀爸爸媽媽給他的信,說他有多么好時,這個大男孩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這是一個多么想被父母“看見”的孩子!

看了孩子視頻的爸爸媽媽,決定提前接家明回家,并滿足他的愿望——養寵物,在武漢先做一天背包客。看得出,爸爸為了改變和孩子的關系,不難經常回看家長課堂上老師講的筆記,并且把業余時間都花在兒子身上,陪他玩,讓他體驗作主的感覺……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上發展,家明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然而,好景不長。慢慢的,家里照顧狗成了父母的事情,家明騙父母又去打游戲。

爸爸無奈的說:登陸中注定就是一場劫難,花了這么多心思還是沒有改變他。 我對生活已經沒有樂趣 了,就是那個希望的種子已經慢慢在熄滅”,看到這樣說的丈夫,媽媽哭著說,他消極了,這家就完全沒有希望了,就散了。

為什么還是不能“改變孩子”?這大概是家明父母最為困惑的。

在這個家庭中,家明一直是被父母溺愛的孩子,父母對他的要求應該只要學習這一件事,他所有的生活都在父母的安排之下。高中之前,他是一個乖孩子,所以父母很吃驚不知道為什么中考之后,突然變成這樣。

然而卻不知道,一個被“控制”的孩子,在他一次次被父母否定,被父母干涉,就在心里不斷的積壓一種反抗的力量,終于有一天,這股力量爆發了——以堅決不上學,要去做背包客的形式,他要“自由”要“權力”,要過自己說的算的生活。

受過培訓之后的家明父母,希望能夠通過滿足他的這些要求而讓他回心轉意。然而可以看出,他們并不是真正的信任了孩子,也并不是真的想給孩子權力,只是想作為讓“孩子最終可以放下這些,回去上學”的條件,希望他回到學校。盡管他們認同老師的觀點,但卻并沒真正理解,因為在爸爸的心里,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不能不上學!人生一定要不斷的努力。

從視頻中可以了解到家明爸爸小時候家境并不富裕,上大學前沒喝過牛奶,人生一直靠自己不斷努力才有了今天。也許他會認為上學才是改變命運的機會。認為孩子的理想,是需要“糾正的”。所以他也聽不到孩子說的那句:“我要是一直在他們這種想法下(活著),我一直去上學,我有什么用,我什么事都做不好”

大概很多人看到這里,會更加迷惘。覺得從營里走出的孩子并沒有多少改變。有人問:“片子最后父母的改變難道不是妥協?比如打錢買寵物。比如背包客,他們真的是有能力過這種自己想過的生活嗎?”

沒錯,這確實是父母的妥協。可是沒有人會因為別人“妥協”而改變,但人會因為被“接納”而改變。如果父母不相信他有能力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難道在父母的控制和安排下就能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所以寧愿讓孩子過上父母認為應該過的對的生活。可惜孩子是一個獨立意志的人。

家明這個被溺愛淹沒的孩子,他的反叛就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能行”。他缺少的就是被肯定,被賦予嘗試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出,家明并不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他在內心深處是堅信自己可以。這完全可以成為他成長的一個動力。

首先,家明父母沒有從心底接受孩子的決定,滿足仍是為了“改變”。

其實家明的父母也可以通過和孩子協商,讓家明一邊上學,一這在空余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把“順從滿足孩子”不是當作“補償”“妥協”甚至是“改變孩子的手段”。如果真的從內心接受,就會真心鼓勵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并關注他在這個過程中處理各種問題時的想法、做法,給予及時的引導。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且是真正的“人生教育”。比如做背包客,他在這里能夠學到東西遠遠比在課堂上的多,因為那些是生存的技能,遠非書本上畢業之后就可能無用的知識 。

然而當你只是把“滿足”作為一種讓孩子重新聽你話的條件,最終一定還是會回到原路上。因為這不過是另一種帶著滿滿期待的隱性“控制”。

其次,家明父母一味的“補償式”的滿足,仍然是“溺愛”,因為沒了界限。

家明父母的妥協,仍然是沒有擺脫帶著恐懼的溺愛,因為這時的他們從原來嚴重侵犯孩子界限,到了自己完全沒有界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滿足了兒子的愿望,卻沒有給他為自己選擇”負責“的機會,比如養狗是家明的選擇,那么家明就應該承擔喂養狗的責任。他先把當背包客,那就堅決給他獨自上路的機會,讓他在路上去體驗真正的“困難”,而非美美的有爸爸陪著吃喝玩樂。

再者,家明父母并沒有改真的放手,讓他去面對真實的生活

被溺愛的孩子,反叛時大多覺得自己能干,想用盡一切力量去證明給父母看,但到了現實 中并不一定真的能承受現實的打擊。所以我們恰恰需要給他提供這樣受挫的機會,讓他在錯誤中去成長學習。

當“背包客”是一個很好的挑戰,也只有當他經歷過之后,他才能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有些簡單,才可能會去思考父母的建議,甚至也許會去思考上學的用處。又或者即使不上學,也能明白自己欠缺什么,該學習什么,從而走上“自主學習”。這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教育。

所以,愛是一種能力,要學會真正的“愛”,父母需要成長的路真的很長。

最后片尾說了家明的最新狀況——爸爸支持他做了背包客,他真的開始了自己的旅行。我們祝愿,爸爸真的接納了孩子。如果他真的是“接納”,那么“溺愛”就變成了“真愛”,因為“溺愛”是基于恐懼,而“真愛”是基于信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特意摘錄下來。 第一部分第1節:序言 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 序言 與養育女孩相比,養育...
    吼少說閱讀 10,405評論 1 70
  • 央視熱播記錄片《鏡子》,主要講述三個拒絕上學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到一所心理培訓學校接受"改造"的故事。 這三個"...
    金小嬈閱讀 1,015評論 0 3
  • 文/安妮寶貝(慶山) 七月第一次遇見安生的時候,是十三歲的時候。 新生報到會上,一大堆排著隊的陌生同學。是炎熱的秋...
    秋_Vivian閱讀 45,674評論 14 203
  • 七月第一次遇見安生的時候,是十三歲的時候。 新生報到會上,一大堆排著隊的陌生同學。是炎熱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陽光照得...
    華洛i閱讀 1,432評論 3 21
  • 昨夜,我在單位加班,讓胡先生輔導容寫生字作業,10個生字中“鳥、書、尺、果”感覺挺難寫,回家看看完成情況還說得過去...
    容嘉至簡閱讀 18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