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夫妻關系那么糟,孩子怎么好得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央視熱播記錄片《鏡子》,主要講述三個拒絕上學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到一所心理培訓學校接受"改造"的故事。

這三個"問題孩子"背后的"問題家庭",有一個顯著的共同問題——糟糕的夫妻關系。

01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澤清,14歲,初二,輟學后每天花大量時間在網上下軍棋。

父親,本科,事業單位職工。

母親,本科,醫務工作者。

外公外婆均為湖北大學退休教授。

看人物介紹,這孩子的家庭背景很不錯。

然而,這個家庭卻崇尚謾罵和暴力。

令人震驚的是,這個14歲的少年已經開始對母親施暴,而他的父親在另外一個房間,聽到動靜,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澤清說,父母的日常相處模式是爭吵,動嘴解決不了問題就動手,他經常目睹父母之間拳腳相向。

難怪,孩子也學會把拳頭揮向自己的母親。

張釗,18歲,高三,因戀愛而輟學,并把父母趕出家門。

張釗回憶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他說:他倆(他的父母)在一塊,除了吵架就是吵架。他(父親)和我在一塊,除了看電視還是看電視。

沒有人聽他說話,沒有人在乎他的感受。

他和媽媽說,學校很壓抑,受不了。媽媽答:好幾千人都受得了,就你受不了。

他和爸爸說,他想爬上那棟新建的高樓,從那上面跳下去。爸爸輕蔑地說:你沒那個膽。

學校壓抑,也不比這個家更壓抑。

所以張釗說,他們給我設的三條高壓線:打架、戀愛、帶手機,我偏都要試一試。


家明,16歲,高一,輟學,想當畫家、背包客、流浪歌手。

這對父母乍一看還挺和諧,夫妻之間有說有笑。

看到最后,家明媽媽的哭訴,加上家明的控訴,不難看出,在家明父親心里,親子(父子)關系遠勝于夫妻關系,他將全部心思放在兒子身上,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兒子,并強令兒子只能奔他指明的唯一的人生大道去走。

家明想要去流浪,一點兒也不奇怪。


02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澤清的家出現在鏡頭中,凌亂不堪,家具老舊,明顯那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家,家的主人沒有用心去經營它。

不由讓人聯想:這個家里的孩子,只怕也沒有被用心對待吧?

澤清說,有時候他希望媽媽幫他煮點宵夜吃,可是媽媽總是找很多借口推脫。

澤清媽媽也說過,孩子下棋不希望她去打擾,但是她以為他該餓了該休息了,忍不住要端食物進去給他,惹孩子罵她賤……

14歲的澤清其實是一個聰慧的孩子。

他說:如果沒有家長課堂,我不會來這里 。家長課堂比學生課堂重要。要學習81天的是他們(指父母),我只要呆6天就可以。

孩子比父母看得明白,父母比孩子病得更重。

記者問澤清:你說過如果沒有中央臺的跟拍,你不愿意參加這個培訓,為什么?

他答:存在感。

在這里我就存了疑,為什么是存在感?

節目給出了答案。

澤清在接受心理輔導時,向老師說:當他有事要媽媽幫忙的時候,媽媽總是不耐煩,不是說很忙,就是說很累。覺得媽媽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很少,感到不被重視,在家里沒有存在感。

存在感,是澤清所缺失的,他一直在尋找。

澤清父母喜歡“哭窮”,他們試圖用“我們很窮”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

孩子偶然發現,在網上下棋能賺錢,于是一心想通過下好棋來賺到錢,同時證明自己的能力,到父母那兒找回存在感。

所以他一心下棋,無心上學。

培訓機構要求家長務必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澤清的父親如是說:我覺得我不用上家長課堂,如果這個家庭需要改變的話,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需要改變太多。

這個父親在上完6天的家長課堂后,極不耐煩地說:我可以改變,如果孩子需要我的配合,我可以改變 。為這個家庭,我已經改變太多……

但是旁邊,澤清媽媽憤怒的眼神和氣惱的表情,卻傳達了不一致的內容……

影片結尾,澤清的父母在向央視《心理訪談》欄目繼續求助。

我想說,他的父母再不學習不反省不做大改變的話,再多的求助也幫不到他們。

用心經營婚姻、經營家庭,用心關注孩子,是將自己和孩子拉出泥淖要走的第一步。

03

沒有一個人愿意過一輩子別人的生活,哪怕這個別人是我的爸爸。

家明的父親一再強調:孩子不要上學,要當背包客,要去流浪……是網絡害了他。

而輔導老師對家明的父親說:孩子的鑰匙在你身上。

家明的父親完全不信:我根本就不相信這個,不可能的事情。

家明的媽媽也持懷疑態度:我覺得江校長說的那個話,假如他爸爸不去參加家長學堂,小孩還會更嚴重,我覺得他說話太夸張了。

出發前,家明的爸爸還想"臨陣脫逃",他和妻子說:我還是不去了吧,請假還要扣錢。

家明的父親,一邊認為孩子不想上學問題很嚴重,一邊又把請假扣錢看得更重。

是他太糊涂、太自相矛盾嗎?并不是。

而是他堅信,要改變的是孩子,只有孩子。"鑰匙"只在孩子身上,怎么可能在父母身上。孩子不去上學這件糟心事,跟父母沒有關系。

家明父親堅信:只有努力學習,上個好大學,才是人生唯一的正道。

孩子不這么認為,那么,孩子的理想需要糾編。

孩子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他只要學習就行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都要嚴格控制。

孩子想騎車騎遠一點,直接拒絕,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經做好安全防護方案。

孩子想養寵物,前腳買回來后腳就給丟掉。

自己從小苦慣,獲得現在的成就不容易,太希望孩子的一輩子比自己的過得好。這本沒有錯,但家明的父親,他對孩子的希望,已變是他自己生命的全部意義。

哪怕家明媽媽雙目含淚:一個家庭里,你就只有兒子么?你只管強調孩子在你心里的重要性,那我算什么?他也不為所動。

他偏執地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忽視孩子的理想,罔顧夫妻感情。

為了不讓孩子偏離設定的軌道,家明父親對孩子極盡管控、包辦之能事,極力否定孩子的想法,卻還說自己對孩子過于信任,給他的自由太多。

很不幸,也很自然,孩子會走到父親的對立面。

他怎么可能不想逃?父親的人生的希望、父親沉甸甸的理想毫不留情地壓向孩子,我想,沒有哪個孩子不想逃。

你越想讓他認同,人生只有一條大道,他越想證明其它的可能。

忽視自我、不注重愛情和婚姻,將自己的人生強加給孩子的父母,是悲哀的。

他們的孩子,則更加悲哀。

04

向父母證明自己,你們是怎樣的,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

張釗說,父親和他在一起的時候,除了看電視還是看電視。

而母親,喜歡拿一件事來回說來回說。

父親和母親之間,也是爭吵不斷。

家人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最后,張釗干脆將父母趕出家去,將房門上了保險,不讓父母回家,父母則是戰戰兢兢無計可施。

就算是這樣,父母還以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他說要跳樓,他沒有那個膽子,他就是嚇唬你。他知道你越緊張什么,他就拿什么來嚇唬你,他根本就不敢。

對于父母的不理解,張釗很生氣,也為了證明自己不像父母想的那樣軟弱,父母不讓犯的錯,偏去犯他一犯。

上完家長課堂以后,張釗的父親改變最大。老師的話令他觸動很大,課后他做了許多思考和改變。

夫妻倆的感情比原來好了,他甚至還向張釗提出:以后對你媽媽要尊重一些。

張釗替自己辯解,他很煩媽媽老拿一件事來回說,還說他理解爸爸忍媽媽忍得很辛苦。

這時父親聲明:我不是忍,我是理解了她,是理解和包容。

父親亮出這個態度,兒子不改變都難。

他對以后父子親情充滿希望:我們爺倆好好走!

學著去了解兒子,和兒子做朋友,去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媽媽,這個家的家庭成員慢慢在回歸正位。在一個穩固、有愛的家庭里,孩子是安心的,他不再需要用一些過激行為去激怒父母,去證明自己。

祝愿張釗2017年高考順利。

05

別再讓滿滿的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這些父母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愛呀,愛始終都在那里。

并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扭曲了愛的方式。

比如澤清媽媽和張釗媽媽,總喜歡拿一件事情來回說。

比如澤清媽媽,在孩子需要她的時候不耐煩,孩子不希望打擾的時候卻去煩孩子。

比如家明爸爸,強令孩子走他選的那條路。

孩子的消極抵抗,傷害了父母,也傷害自己,只因為小小自我的覺醒,他們太想要做自己,而不是做一具提線木偶。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我們不妨多聽聽孩子說:

都說不逼不逼,什么時候沒逼過。

都說減負減負,哪減過。

都說不開補習班,哪個老師又沒開。

大人都說他們那個時候苦,我怎么覺得,我們現在過得更苦。

聰明的家長,希望孩子一生快樂,擁有喜歡的職業,可真正做到的有幾個?

要講道理,要駁倒孩子,對很多家長來說都很容易。

但是有一件事情比辯贏孩子更重要,那就是共情。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在心理上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讓孩子感覺被接納、被理解。雖然他們還是得很辛苦地去學習,但是有了理解他的父母,他自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孩子最怕的永遠都不是辛苦,而是不被理解。

現在的孩子都那么聰明,父母講的那些道理,哪個不是一點就透的。

孩子的叛逆,并不是因為他不懂你,而是因為你不懂他。

覺得不被理解、不被接納,才要用一些逆反的行為,向你宣示:你不懂我,我很受傷。

在這個社會上,律師是需要拿證的,開車要先拿駕照。做爹做媽是不用拿證的,我們就這么做了,這是我們一生做得最長的一個角色,反而我們沒有去學習。

老祖宗告訴我們:活到老,學到老。

學校沒有給我們開設過怎樣做夫做妻做爹做媽的課程,我們得自主自動的去自學。

經營好家庭,經營好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才不容易跑偏。

溫馨的家庭,恩愛的夫妻,更容易養育出可愛的孩子。

父母恩愛,家庭堅固而溫暖,孩子則可安心地放飛自我。

讓我們且行且學,且愛且惜,和孩子共成長,同進步。

—END—

? ? ? ? ? ? ? ? ? ? ? ?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