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談談團隊儀式感吧。
在提及之前,或許你對團隊儀式感的力量一無所知,但在生活中,可能你就是一個“個人儀式感”的狂熱愛好者。
在生日的時候,整裝待發,再忙也要為自己許愿吹蠟燭
不管大節小節,都要虔誠地慶祝,跟著內心默認的儀式吃下一口口的粽子、月餅、湯圓
猶豫不決時拋起硬幣做決定,設定著你和他之間共同的戀愛儀式
……
而對待這一切,我們都無疑地,堅定地確信,這才是我們認真對待生活的方式,我們需要通過滿足自己內心對儀式感的追求,來為自己找原因,找驅動力,重新而莊重地開啟接下來的旅程。
我們對新生活的迫切,溢于心態。
那么,什么是團隊儀式感呢?
它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為了一個目的,為了讓團隊朝著越來越廣闊的方向前進,定下了儀式,定下了書面上所呈現的“團隊規范”,并堅定地按著規則繞圈圈。
它為團隊貼上了獨特的標簽,因為華師創行所特有的團隊儀式,我們如同邪教一般,團聚一起,遵守團隊儀式,確認歸屬感,維持著看似脆弱卻傳遞著能量的凝聚力。
它可能貫穿在你的整個創行生涯中,而你不自知,或者后知后覺。
就在你作為新人進隊,被分配到每一個部門,每一個項目中,在每次工作中接受創行精神的洗禮,帶著華師創行的titile向外介紹自己,并且開拓自己創行生涯。
就在這段經歷中,你會接觸到令你敬佩的創行人,他開始成為你朝思暮想,渴望成為的榜樣,你所欲求難解的困惑與她令人欽羨的經歷,成為了鮮明的對比。
就在你開始接觸到團隊帶來的培訓,開始從一個方法論模型再到另一個思維方法,不知不覺,你漸漸學會去分點溝通,你開始注意使用“首先”“然后”。
你也許與你的直屬經理談過最多的話,從工作到生活。你知道她一直背負著對項目的理想,帶著你們的規劃與執行,帶著你們奔赴每一次調研的重災現場,在每一次的調研準備與會議總結后,你們開始明白 做好一件事的背后需要那么多人事準備。
你也許在一開始加入團隊的時候,胸懷壯志,一心想要另辟新項,可你發現事不如意,單槍匹馬,更談不上經驗,立項的事就先放了放,先跟著團隊練練兵,練著練著,發現了比初衷更優的個人發展。
等到有一天 你開始覺得自己已經羽翼豐滿,計劃著去闖一闖,你開始發現自己已經變得“很創行”,你帶著團隊給予你的儀式感,奔赴前路,另擇木而棲。
就在這個時候,創行經歷開始成為了你大學生涯一個難分難舍的組成部分,你大部分的個人時間都花在創行的身上,你所取得的第一份實習大部分是因為創行給予的title,你最靠譜的比賽隊友,你最喜歡的伴侶,你大學最好的朋友也許都來自于這里。
你開始理解創行校友口中的“我上了一所大學叫創行”,而這些團隊的儀式感開始融合成為你的個人儀式感,你的工作習慣,你在溝通上所散發的氣質。
而我說的這些,都取決于你投入在這里的時間有多少,你所付出的精力和心力有多少,你是不是認同“團隊的事就是我的事”,能不能捫心自問,我為團隊帶來了多少。
如若你開始埋怨,其實華師創行不過如此,自身所得無足掛齒,對待很多工作只是草草了事,那么我還是只會說,付出多少才會得到多少,當湖面激起水花,淡開漣漪,也是我們往里先投過石子。
希望你在離開這里的時候,這些團隊儀式感,構成了我們對于華師創行的認同,對華師創行始終保持著蜜汁熱情與悅納,你每一次提起它,都會心一笑。
在這個“什么都是水水的”的大學里,拍拍胸膛,跟自己驕傲地說一聲,至少自己的創行生涯不是“水水的”。
以上,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