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 (美) 凱利·麥格尼格爾 著 王岑卉 譯 / 文化發展出版社

24

[ 2017.05.29 ]

《自控力》

副標題: 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

作者:(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著 王岑卉 譯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

豆瓣評分:8.2 ??★★★★

★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學備受贊譽的心理學家,也是醫學健康促進項目的健康教育家。她為專業人士和普通大眾開設的心理學課程,包括“意志力科學”(The Science of Willpower)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 Stress),都是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她還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志網站開設了“意志力科學”博客。她目前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阿爾托市。

О ?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P001)

О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P003)

О ?人類像十萬年前一樣好吃、好色、好殺戮。

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拿高分,比個人魅力更有助于領導別人,比同理心更有助于維持婚姻幸福。(沒錯,維持婚姻的秘訣就在于學會閉嘴。)(P013)

О ?前額皮質是位于額頭和眼睛后面的神經區,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羅伯特·薩博斯基(Robert Sapolsky)認為,現代人大腦里前額皮質的主要作用是讓人選擇做“更難的事”。

前額皮質的左邊區域負責“我要做”的力量。它能幫你處理枯燥、困難或充滿壓力的工作。比如,當你想沖個澡的時候,它會讓你繼續待在跑步機上。右邊的區域則控制“我不要”的力量。它能克制你的一時沖動。比如,你開車時沒有看短信,而是盯著前方的路面,就是這個區域的功勞。以上兩個區域一同控制你“做什么”。

第三個區域位于前額皮質中間靠下的位置。它會記錄你的目標和欲望,決定你“想要什么”。這個區域的細胞活動越劇烈,你采取行動和拒絕誘惑的能力就越強。即便大腦的其他部分一片混亂,向你大叫“吃這個!喝那個!抽這個!買那個!”這個區域也會記住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P014)

О ?前額皮質并非始終可靠,醉酒、缺覺、分心等都會影響到它,使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P017)

О ?如果沒有了欲望,人們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沒有了恐懼,人們就沒法保護自己、遠離傷害。(P020)

О ?在作決定的時候,你必須識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否則,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P021)

О ?如果你每天都讓大腦學數學,它就會越來越擅長數學。如果你讓它憂慮,它就會越來越憂慮。如果你讓它專注,它就會越來越專注。(P024)

★ ?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尼采

О ?這本書不會教給你什么捷徑,但能告訴你一種快速提高意志力的方法:將呼吸頻率降低到每分鐘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時間,比平常呼吸要慢一些。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加上必要的練習,這一點不難辦到。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額皮質、提高心率變異度,有助于你的身心從壓力狀態調整到自控力狀態。這樣訓練幾分鐘之后,你就會感到平靜,有控制感,能夠克制欲望、迎接挑戰。(P042)

О ?資源不足時,大腦會選擇滿足當下的需求;資源充足時,大腦則會轉向選擇長期的投資。(P067)

О ?疲憊不是一種身體反應,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

大腦感覺到了不斷升高的心跳速度和快速減少的能量供應,便對身體喊了“暫停”。同時,大腦產生了強烈的疲憊感,但這和肌肉能否繼續工作毫無關系。很多人都認為,疲憊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再繼續了。但這個結論告訴我們,疲憊只不過是大腦產生的某種反映,好讓我們停下來。但因為疲憊是一種預先警報系統,所以極限運動員能不斷突破常人眼中的身體極限。這些運動員知道,第一波疲憊感絕對不是自己真正的極限,只要有了足夠的動力,他們就能挺過去。

(P074)

О ?生存的需要確實會耗盡我們的意志力,我們也不可能要求一個人有完美的自控力。但比起第一次感覺疲勞就放棄,你其實有更多的意志力。下一次你覺得自己“疲憊”得沒法自控的時候,試著挑戰一下自己,挺過第一波疲憊感。(P076)

О ?人類的天性就是關注眼前利益。(P080)

О ?能夠自由選擇的人往往選擇了與自己長期利益不符的東西。針對自控力極限的研究表明,這并不是因為我們生來就不夠理智,或是因為我們有意識地享受當下、不顧未來。實際上,我們只是太疲乏了,無力抵抗最糟的沖動。

如果我們想增強自控力,就要考慮如何支撐住最疲憊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現來拯救生活。(P081)

О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么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P092)

★ ?所以是要隨時保持饑餓感。

О ?它會讓你暫時感到滿足,讓更理智的自己閉嘴。(P095)

О ?我們不斷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但這種期望是錯誤的。(P099)

★ ?所有的事,如果你現在不做,那么明天依舊不會,今天和明天不會有任何不同,現在就做,你還能擁有比明天更多一點的選擇權。

О ?你的生活里有沒有這樣一個規則,來幫你結束內心的掙扎?(P103)

О 我們都傾向于相信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但這并不會讓我們離目標更近。 (P161)

★ ?書里的實用tips總結

前言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認識到自己的意志力存在問題,則是自控的關鍵。

第一章: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么是意志力?為什么意志力至關重要?

理論: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

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

戰略:

當你面對誘惑和拖延癥時,你得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其實是XXX。只有想到這些,才能遏制你的一時沖動。這就是“我想要”的力量。

你可以給沖動的自我起個名字,比如把及時行樂的人叫做“餅干怪獸”,把總是 不想開工的人叫做“ 拖延者”。在它們占上風的時候,你就能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幫你喚醒那個明智的自己,喚醒意志力。

花時間觀察自己是怎樣屈服于沖動的,什么樣的想法、感受和情況最容易讓你有沖動,想些什么或者暗示能讓你放棄沖動?

冥想可以提升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壓力、克服沖動和認識自我的能力。一段時間后,你的前額皮質和影響自我意識的區域里,大腦灰質都會增多。

原地不動,安靜坐好,背挺直,雙手放在膝蓋上。

注意你的呼吸。閉上眼睛,吸氣的時候在腦中默念“吸”,呼氣時再腦中默念“呼”。走神的時候,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你會注意到空氣從鼻子和嘴巴進入和呼出的感覺,感覺的吸氣時胸腹部的擴張和呼氣時胸腹部的收縮。

每天做比較短的訓練,也比把較長的訓練拖到明天好。

冥想時感覺越糟糕,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就越明顯

第二章:意志力的本能:人生來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誘惑

理論:

應激反應:當人們感到壓力時,交感神經系統會控制身體,心率升高,心率變異度會降低,這種生理現象讓你能夠戰斗或者逃跑。

三思而后行:當人們成功自控的時候,副交感神經系統會發揮主要作用,心率降低,心率變異度會升高,幫助緩解壓力,控制沖動行為。

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任何給身心帶來壓力的東西都會影響自控力的生理基礎,摧毀意志力。如焦慮、憤怒、抑郁、孤獨、慢性疼痛和疾病。

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和大腦吸收葡萄糖,當細胞沒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你就會感到疲憊,想吃甜食,想攝入咖啡因,身體一直處于應激狀態,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使心率變異度大大降低,從而壓力越來越大,自控力越來越差。好消息是,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只要補上一個好覺,前額皮質就會恢復如初。

戰略:

減壓方法(這個是答主個人的解壓方法,僅供參考):

不要把最難和最不想做的東西留到最后,會越拖壓力越大!早點開始動手!

做家務

精油+關燈+泡腳+大提琴音樂 = relax

冥想

健身

保證良好睡眠

購物

散步

快速提高意志力的方法:將呼吸頻率降低到每分鐘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的時間,這樣訓練幾分鐘后,你會感到平靜,有控制感。放慢呼吸可以激活前額皮質,提高心率變異度。

第三章:累到無力抵抗:為什么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

理論:

低血糖能解釋很多意志力時效的情況,因為自控是大腦活動中耗能最高的一項,為了保存能量,大腦不愿意給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誘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緒。大腦的首要任務是獲得更多能量,而不是保證你做出明智的決定,實現你長遠的目標。

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失控實際上是大腦戰略性冒險本能的延續。

從長遠來說,過度依賴糖分并不是自控的好方法,就像美國數百萬2型糖尿病患者一樣。

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要么使用,要么消失。

戰略: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

保證你的身體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這樣能給你更持久的能量。

少吃多餐

低GI食物

不要用代糖。因為甜味劑會刺激身體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當你缺少能量沒有自控力的時候,你的身體和大腦會想“血糖補充在哪呢?”,從而導致饑餓,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

訓練“意志力肌肉”

增強“我不要”的力量:不駝背(這是da主從小養成的壞習慣)

增強“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冥想5分鐘

目的:養成習慣,關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選擇更難的事情,通過練習,大腦開始習慣三思而后行

覺得自己“疲憊”的沒辦法自控的時候,試著挑戰一下自己,挺過第一波疲憊感。

挖掘“我想要”的力量,讓自己恢復能量。

如果挑戰成功,你會有什么回報?

如果挑戰成功,還有誰會獲益?我身邊的人會如何被影響?

如果現在愿意做困難的事,那么一段時間后,這個挑戰將會變得容易。如果取得進步,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現在的不適是不是值得?

第四章:容忍罪惡:為何善行之后會有惡行?

理論:

『道德許可效應』:好的行為總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

如果鍛煉了就說自己很『好』,沒去鍛煉就說自己很『壞』,那么你很可能因為今天去鍛煉了,那么你可能因為今天去鍛煉了,明天就不去了。

如果處理了一個重要項目就說自己很『好』,拖延著不去處理就說自己很『壞』,那么你可能因為早上取得了進步,下午就變得懶散了。

我們容易人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目標釋放』:當你取得進步的時候,大腦就停止了思維進程,而這個進程正是推動你追求長遠目標的關鍵。然后,那個放縱自我的聲音就會想起來,你就會轉而關注那些還沒有得到滿足的目標。你曾努力克制的目標會變得更強大,誘惑也更難以抵擋。

列出to do list 真的讓人如釋重負。我們把需要做的事當成了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這會給我們錯誤的滿足感。這很好的解釋了,我們想到未來的選擇時,就會很容易犯下大錯。

道德許可就是一種身份危機。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人為,真正的自己想做壞事。于是,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

戰略:

不應該想著“我做到了,好了,現在我可以做點我真正想做的事了!”。應該想著“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要……”

記住我們為什么會拒絕誘惑。

把今天做的每個決定都看成是對今后每天的承諾。

“我想不想在一年里每天下午都吃一塊糖?”

“我是不是想承擔永遠拖延下去的惡果?”

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那個想要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

第五章:大腦的彌天大謊:為什么我們誤把渴望當幸福?

理論:

獎勵系統: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的其他部分要注意什么,怎么才能讓貪婪的我們得手。當大量分泌的多巴胺劫持了你的注意力時,大腦只會想如何獲得或者重復那個觸發它的東西,這時我們就展現了自己最敢于冒險、最沖動、最失控的一面。

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

我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進化根本不關心你快樂與否,但它會利用對快樂的承諾,讓我們不停地為生計奔忙。

微博微信、電子郵件、短信、電子游戲:都是自我刺激的現代版。

戰略:

找一些常常讓你放縱自己的誘惑因素

關注你放縱的過程,注意獎勵承諾給你什么感覺?

而真正接受了誘惑之后是什么感覺?

和期望比起來,體驗如何?

獎勵的承諾有沒有消失?

什么時候你會感到滿足?

如果有什么事讓你覺得不愉快,所以總是拖延著不去做,你能不能把它和能讓多巴胺神經元燃燒的事聯系在一起,從而促使自己去做呢?

如果我們想擁有自控力,就需要區分讓我們生活有意義的真實獎勵,和讓我們分散精力、上癮的虛假獎勵。

第六章:“那又如何”:情緒低落為何會使人屈服于誘惑?

理論:

壓力(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 情緒低落 ?? 大腦想維持人的心情 ?? 大腦選擇獎勵的承諾(上一章)?? 向誘惑屈服 ?? 我們緩解壓力的方法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壓力

“那又如何”效應:破罐子破摔

拖延:

拖到了deadline前幾天感覺自己已經沒辦法完美達成目標了,罪惡感越拖越久,壓力越來越大

任何挫折都會引起這樣的惡性循環

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自我諒解和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壓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對自己好一些。

改變的承諾:發誓改變會讓我們充滿希望,在什么都沒做之前,就感覺良好了。它只能給我們一時的快樂,但接下真正做出改變時面臨的挑戰卻會給你當頭一棒,讓你感到失落。

戰略:

遠離那些會讓你產生恐懼的電視新聞、訪談節目、雜志或網頁。

嘗試更有效的解壓方法,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gama-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都會遇到挫折。用以下方法,讓我們面對失敗時同情自己:

你感覺如何?你對自己說了什么?是不是自責?

你只是個凡人,每個人都有失去自控的時候,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挫折并不意味著你本身有問題。想想其他你尊敬/關心的人也經歷過同樣的抗爭和挫折嗎?

如果你的好朋友經歷了同樣的挫折,你會怎么安慰他?你會如何鼓勵他繼續追求自己的目標?

做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這種方法預見失敗其實是一種自我同情的方式,不是自我懷疑。

想一想自己的意志力挑戰,捫心自問:

我什么時候最可能受到誘惑并放棄抗爭?

什么東西最可能分散我的注意力?

當我允許自己拖延/暴飲暴食的時候,我會怎么勸自己?

你需要采取行動回憶自己的動力嗎?

需要遠離誘惑嗎?

需要找朋友幫忙嗎?

需要用你學過的其他意志力策略嗎?

第七章:出售未來:及時享樂的經濟學

理論:

“延時折扣”: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你來說價值越低。很小的延遲就能大幅降低感知到的價值。

“延時折扣”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寧愿放棄未來的幸福,也要選擇即刻的快感。為了明天做準備,或許還有可能。但是為了十幾年以后做準備,那可就太久了。

抽象、不能直接看到的獎勵也會讓獎勵系統的刺激作用減少。

“未來的自己”:人們會把未來的自己理想化,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做到現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讓他們承擔現在的自己犯下的錯誤。

戰略:

降低折扣率:

當你受到誘惑時,想象一下,這個選擇就意味著你為了即時的滿足放棄了更好的長期獎勵

想象你已經得到了長期的獎勵。想象你正在享受自控的成果

捫心自問:你愿意放棄它,來換取正在誘惑你的短暫快感嗎?

10分鐘:在10分鐘期間你一定要時刻想象著長遠的獎勵,以此抵制誘惑。10分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大腦處理獎勵的方式。

『我不要』:堅持10分鐘等待,然后就可以得到它。

『我要做』:堅持做10分鐘,然后就可以放棄

對誘惑創造一點距離,讓拒絕變得更容易。

想象未來的自己可以增強現在的意志力,未來的自己會對我們現在的付出感激不盡。

想象希望成為的自己

想象害怕成為的自己

第八章:傳染:為什么意志力會傳染?

理論

鏡像意志力傳染

第一種:無意識模仿。當鏡像神經元探測到其他人的行動時,它會讓你的身體也準備做同樣的動作

第二種:傳染情緒。自己的鏡像神經元會對別人的情緒產生反應。別人的欲望會引發我們的欲望。

“社會認同”:當群體里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容易人為這件事是應該做的聰明事。

“自豪”的力量:自豪和羞愧是屬于大腦皮層的情緒區,能更迅速更直接的印象我們的選擇。自豪可以引起好的情緒,讓自己安然度過誘惑;而羞愧則會讓人感覺糟糕,讓人放棄抵抗破罐破摔,而非自我控制。

戰略

防止傳染壞的:少看不好的影響,遠離給你不好影響的人,找到新的和你有同樣渴望的『群體』并加入進去,可以是支援小組、俱樂部、網絡社區、雜志……

利用傳染好的:當你需要多一點意志力的時候,想想你的榜樣。問問自己:那個人會怎么做?

利用社會認同:只要我們相信社會規范就是正確的事,社會認同就會增強我們的自制力。

利用周圍的人:在考慮作何選擇時,可以想象自己是別人評估的對象,為自控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

利用自豪的力量:讓自己感覺別人都在檢視自己,讓我們有機會向別人報告自己的成功。

第九章:別讀這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理論:

『諷刺性反彈』:壓抑人的本能時,越是不讓我們想一件事,我們就越去想它。

節食:限制卡路里減肥法不僅對減輕體重或身體健康沒什么好處,而且被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有害身心。

禁食某種食物會增加人對這種食物的欲望

循環反復式的節食會使血壓和膽固醇含量上升,抑制人體免疫系統,增加心臟病、中鋒、糖尿病等風險。

戰略:

對抗『諷刺性反彈』:放棄自控

承認自己腦海中的欲望,去想自己所想,追隨自己的感覺(你不必相信它是真的,不要覺得必須采取行動)

類似佛教中“無念”,有感知,無反應

接受這種想法,提醒自己『白熊現象』和『反彈』理論,把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有時候,這些翻新的想法會打斷你對呼吸的關注,那就把這些想法想象成飄過腦海和身體的浮云,想象這些浮云不斷消散或者飄過,把呼吸想象成一陣風,毫不費力地將浮云吹散,吹走。

無需讓這些想法離開,只需保持呼吸的感覺。這些想法總是來來去去,你無法控制會出現什么內容,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內容,這就是思維運作的方式,它不一定意味著什么,但你可以選擇自己相信什么,選擇自己要做什么。

記住你的目標,提醒自己『我想要』的承諾。

無論你是否滿足了沖動,它最終都會消失。

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的挑戰:關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不想做什么,避免反彈效應。

比如:把『不要遲到』重新定義為『做第一個到的人』

結語

理論:

真正的自控力的秘訣:集中注意力。

戰略:

『自我意識』:當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或者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弄清楚自己的欲望。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讓你真正的快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