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發髻起源」
傳說早在女媧時代人們就會用笄來固定頭發了。清·海陽汪汲《事物源會》中記載:婦女束發為髻,自從燧人氏就開始了,到了女媧氏時以羊毛為繩,向后系束,或用荊梭及竹為笄來挽成發髻。可見束發插笄風俗的久遠。
當時最簡單的發式就是讓頭發隨意披在肩上。另一種是剪發,就是在前額和腦后把頭發剪得短短的,十分利落。長些的頭發就用繩從額頭往后隨便一系,再復雜些就是先把頭發在頭頂或腦后挽成一團,再用一根小棍兒穿插在發卷中固定,使它成為一個發髻。這個小棍兒在古代叫做“笄”(jī,音同機),漢代以后稱為“簪”。
「骨·笄」
先人制作發笄多是就地取材。挨著竹林就有竹笄,打到獵物,動物的牙齒和肢骨就是很好的骨笄原料,海河邊的蚌殼光滑瑩亮可以一試,燒陶時順手捏一根陶棍去燒也很別致,還有那難得的石與玉更是了不得的材料。那時人們最常用的還是骨笄,不同的樣式多達千種,用的多是牛、羊、豬、鹿等動物的骨頭。
「笄·器形」
最簡單的笄像是一枝被磨制過的小棍,一端較尖便于插戴,另一端露在頭發外面的就成為笄首。笄首有球形、環形、丁字形等,講究些的還在棍狀的笄身上刻一些橫、豎或斜紋作為裝飾,這樣的笄長度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如在河北磁山遺址中的骨笄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一頭尖尖的像筷子,長18厘米,一種為扁扁的像柳葉,長約10厘米,距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的先民喜愛裝飾,在近兩千件各類首飾中,石質、陶質和骨質的笄多達七百余件,有棒式、兩頭尖式、和丁字形。安徽亳縣傅莊遺址出土的幾件骨笄則相當簡單實用。
「笄·玉材質」
世界上的史前制玉中心所在地只有三個:墨西哥、新西蘭和中國。而只有中國形成了獨特的玉文化。玉是中國的特產,人們最早發現它們大多是在河邊、海邊或者沙石之中。山中的玉石碎塊落入河中被水流長期沖刷而顯露出來,美麗晶瑩地躺在岸邊或水中,被人們揀拾而來。同時在挖掘山洞、打擊石器中也會得到許多堅硬的玉石和美石。
人們被它油潤的光澤、堅硬的質地、沉靜的魅力所震動,認為它是天來之石,就把它做成各種祭祀用的禮器和裝飾品,戴在身上顯示美麗、富有和權力。在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切割、鉆孔、磨制復雜的花紋和拋光等技術。但這一過程的緩慢與乏味,極大地磨練著人們的耐心。對于那些了解攻玉之難的人來說,這些代表著工匠高超技術和大量精力的玉器,成為最為高貴的器物,擁有它們也就使自己擁有了某種權力和地位。同時,這些玉器也表達了先人對玉的理解已深入心骨。
美麗而貴重的玉是發笄最重要的材料,只是把玉條磨制光滑規整,它的色澤和質感就能夠呈現出不同尋常的高貴品質。在那些重要的大墓中就有這樣的玉笄。裝飾性很強的玉笄,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中有驚人的發現。1989年,山東臨朐西朱封村發掘的距今約4200~4000年的一座大墓中,在墓主人頭部左側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笄。
它由玉首和玉柄兩部分組成,一眼看上去猶如一只乳白色的透雕蝴蝶。它工藝精巧,表現手法極為高超。在它出土處還同時發現了980余件翠綠鮮艷的小綠松石薄片,推測是鑲嵌在冠上的飾件。出土這枝玉笄的墓葬是迄今所知同時期規模最大、規格較高的一座墓,是具有相當地位的權貴所擁有的裝飾品。同地發現的小型玉笄,笄首采用透雕的技術做成盤曲狀,也是一件很美的飾物。
--------------------------TO BE CANTINUE--------------------------
文/TOPS JEWELLERY拓斯珠寶
| 你能擁有的奢華精品首飾 |
+v:TOPS拓斯珠寶
References: from 珠光翠影 中國首飾史話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