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學到一個心理學名詞:“自體感”,可以理解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希望能對自己的事情做主。當我們充分體驗自己的感受,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才能擁有“自體感”。
其中有一個案例,是一個上小學的小女孩,偶然間在電視上看見了長發飄飄的拉小提琴的女子,覺得很酷,和媽媽軟磨硬泡之后,媽媽以學習名詞為前提條件要求女孩,才買了小提琴。女孩為了學習成績不再看電視,為了自己能有時間練習小提琴,放學后抓緊時間吃飯、寫好作業。后來,媽媽為了盯著女兒練琴,不再在晚飯后出門遛彎,還希望女兒考證考級,女孩漸漸發現,本身這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媽媽對自己學琴的熱情越來越高漲,自己卻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后來她以高中學習任務重為由,不再拉小提琴。因為她覺得自己不是為了自己而練琴,而是為了讓媽媽滿意;而且,自己的琴練得再好,好像也不是因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而是媽媽催促的結果,在學琴這件事上,女孩失去了價值感和成就感,很難再有純粹的快樂。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無論是什么事情,父母的熱情超過孩子的熱情時,很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動力和主動性。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討厭父母啰嗦,父母對孩子的事過于上心,會削弱孩子自己的主動性。這也同樣能解釋我們和別人之間的關系。我們這個個體被我們自身以外的人過度干涉時,為了維護“自體感”,我們可能會拖延,甚至直接放棄。作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無需疲憊與緊張,不妨試試以一種“放松、觀察”的心態,來“欣賞一個生命的長大”。
我看完這一章,我瞬間好像被擊中,自己那么多年的拖延癥,就是在父母的催促下越來越嚴重,而且確實父母越對我各方面過度干涉,我就算對事情本身有熱情,也會瞬間隱藏起來。學會覺察自己,慢慢來,用時間去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