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直是我的口頭禪,曾幾何時也是我引以為傲的生活態度,它象征著一種豁達、不糾結、不吹毛求疵的作風。
以前在外企工作時,直接上司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任何文稿從內容到外表都要做的盡善盡美,我們實在做不下去下班了,他還要加班不斷完善。比如一個做分析用的excel內容,雖然只是用作輔助的中間過程,為什么表格要設計的那么好看呢?只是一封簡單的傳達信息的郵件,為什么要反復看反復看,還要不斷調整格式?
后來跟上司熟了,也曾直接提出來,何必要那么摳細節,花費80%的力氣來提高20%的效果,每天加班那么晚,家里都照顧不到。差不多就行啦。每每這么提及,他總是笑笑說,他的上司比他還要完美主義,他是真的看到這種完美主義帶來的巨大好處,讓我慢慢體會吧。
直到今天看見李笑來老師的一段話,我才慢慢有所感悟,慢慢體會到,在工作后的這十年我為什么一直無法突破自己,平平庸庸地按照生物自然繁衍的規律過著生活,和讀書時代同齡人越離越遠。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這種“差不多”的心態。
所謂的差不多,其實差很多,差不多意味著從來沒有跨進過領先的門檻,所以總會有意無意的低估這一步的難度。用口頭上的強詞奪理來掩蓋內心能量的不足。用世俗的借口來阻止自己變得更優秀。
笑來老師說:想要打破這種“差不多”的心態,最好也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一件事做的足夠好。有過一次類似的體驗,你馬上就會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轉而踏踏實實的認真做事。這樣下次再看到比你優秀的人,估計心態就會平和很多。
現在轉行做教師,更要給孩子們做好榜樣。在這個寒假,給學生們制訂了這個那個作業,定了計劃表。自己也要定個目標。趁寒假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