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采集是更好地研究用戶的手段,而非目的。
一、需求采集
常見的兩種類型的需求采集方式,直接和間接采集。使用時需要考慮準確性和效率。通常來說,未經加工直接采集獲得的需求更加無偏見地傳遞出實際問題,同時犧牲了效率。處理間接采集的需求時需要時刻警惕結論有沒有被曲解。
- 直接采集:直接獲得用戶需求
- 間接采集:通過間接傳達獲得的用戶需求
采集方法
在理解用戶需求的過程中遵循認知新事物的規律,即從行為到觀點再到行為,從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Z采集模型可以表示了認知的螺旋上升,如下流程所示。
-> 用戶訪談(定性、觀點) -> 問卷調查(定量、觀點) ->
-> 可用測試(定性、行為) -> 數據分析(定量、行為) ->
用戶訪談確認產品的方向和功能列表,問卷調查則為產品功能的優先級排序??捎眯詼y試用戶快速驗證產品的可行性,最后分析用戶的實際使用情況來不斷改進功能。
注意事項
- 使用場景:縮小需求采集和實際使用時的場景的偏差
- 交互程度:盡量讓用戶與產品發生交互,而非純粹想象
二、用戶研究
需求分析
三種深度的需求分析,越往深層次需求越泛化,同時也越穩定和真實。
觀點和行為 -> 目標與動機 -> 人性與價值觀
人性需求
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是用于就是人性需求階段的漸進模型。從生理層面到社交層面,再到精神層面,通常只有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時,人才去尋找更高層次的滿足感。越底層的越剛需,越高層的越彈性。對產品來說,底層需求的更加通用化,高層的更加個性化。
- 佛洛依德: 本我 -> 自我 -> 超我
- 馬洛斯:生理 -> 安全 -> 社交 -> 尊重 -> 認知審美 -> 自我實現
人性本能
人性的本能是自然界推進演化的動力,更加貼近生物層面的特點往往連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有些產品則對這些所點加以利用。
- 佛教三毒:貪、嗔、癡
- 七宗原罪:暴食、貪婪、淫欲、嫉妒、憤怒、驕傲、懶惰
用戶分析
隨著用戶需求收集的增多,需要將需求分門別類。我們對用戶的理解經歷了從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過程。最后我們抽象出來的群體是目標用戶的匯總描述,它們(用戶畫像)作為目標用戶的鮮活代表指導我們產品的研發和推進。
假想的群體 - 具象的個體 - 抽象的群體
注意兩類典型的用戶分類,新手與專家。他們對產品的要求與期待的不同會導致體驗中失敗容錯程度的差異。在設計交互和產品推廣的時候都需要考慮到新手用戶與專家用戶各自的特點。
- 新手:簡單易用、快速上手、輕易言棄
- 專家:穩定可靠、操控性強、樂于挑戰
產品的原則
在對用戶有所了解之后,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犧牲一些優先級低的工作,或者把縮小目標用戶的范圍以精準發力。總而言之,在評估有限資源的基礎之上做更加重要的事情。明確了工作任務之后,確定產品的原則,原因是:
團隊成員應該對產品容易出現分歧的方面進行權衡以達成共識,這樣在項目推進時可以減少摩擦。
常見的問題可以有:
- 目標用戶分幾類?
- 關鍵場景是什么?
- 產品的市場切入點在哪?
- 在社區中人和內容哪個重要?
- 追求產品的質還是量?
- 追求流水還是利潤?
- ......
引用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