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目標可以為溝通提供理性、清晰的指引,從而匡正我們的行為。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到底是什么,那在溝通中,你就不會清晰地知道何時該說“Yes”,何時該說“No”,從而進入一種進退失據的忙亂狀態。
如果我們的對話已經并不愉快了,例如明顯地受到情緒的干擾,那擁有一個溝通目標,并去澄清與強化它,這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對話重新回歸理性的軌道。
溝通中澄清目標時,我們可以使用一個簡單的表達結構:“不是……而是……”
例如,我們不是來吵架的,而是來解決問題的;我們不是來指責對方的,而是來想辦法的;我們不是來搞事情的,而是來搞定事情的,等等。這些表達都可以幫助我們利用目標設定,匡正行為偏差。
要真實地讓目標存在,讓它在溝通中伴隨著你,并用它來校準自己。不時地用不同的話語策略提醒對話的雙方,不要迷失溝通的方向,要保持與自己的理性目標對照。我們會問:
你們為什么要來到這里?
你們希望今天獲得什么?
你希望未來是怎樣的?
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你在做什么?
如果今天咱們能把問題解決,你的感受會如何?
如果今天咱們能把問題解決,設想一下,你從明天開始會進入怎樣的生活?
設定溝通目標的第一個功能,是可以幫助我們匡正和反思自己的策略和行為。
目標設定的另外一個經常不為人知的功能,是對氛圍的影響和行為的誘導。換言之,一個開放的愿景性目標,將更有利于幫助你們達成溝通的共識。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會為溝通場景設定的不同的目標愿景,會影響溝通雙方,進入不同的溝通模式。
在解決問題的目標設定下,人們會表現出更多合作、理解與協同;而在博弈殺價的情景中,人們會表現出更多的對抗、堅決與沖突。不同的目標設定將會建構溝通者完全不同的認知框架,而這個認知框架將會明顯影響互動中的行為表現。
設定善意的、強調共同的愿景,也就是強調作為共同體的“我們”的愿景性的目標,而不是用話語將“你”和“我”迅速地切割開來,這種愿景性的目標設定會幫助雙方,架構一個更具建設性的對話場域。
例如,如果是在銷售情景,你遇到對方可以說:“董事長,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和您會面。我相信我們都有合作的愿望,也相信我們會非常愉快地完成今天的溝通,然后實現雙贏合作?!?br>
總結一下,設定目標會幫你建構清晰的溝通策略,并匡正溝通中的失焦。溝通時你可以思考和設定兩種目標,第一種是愿景性的目標,用它去建構一個更友善的對話氛圍,第二種是現實性的溝通目標,它能夠讓每一次即使短促的對話,也能產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