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孩子媽如今非常樂意和我交流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有一次她問,為什么有時候女兒就是會聽你的,不聽我的?我想這個問題也會困擾很多家長,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能夠理清內在因果關系,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重要條件。
? ? ? ? 用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在孩子面前,每個大人的威望值是不同的。威望值無法用數值去量化,但在孩子內心,有一把無形的標尺去衡量。通過什么衡量呢?通過我們大人平時的表現。
? ? ? ? 那么,什么樣的表現會影響到我們的威望值呢?或者說什么行為能夠給我們的威望值加分?什么行為會減分呢?
? ? ? ? 根據我的經驗,大致想到了以下幾點,與各位家長分享一下。
? ? ? ? 1. 言出必行,信守承諾
? ? ? ? 孩子在三歲前,你可能還在常常哄騙孩子,因為你發現孩子的記憶都非常短,注意力不強,你說的話他們也并不會往心里去。哄騙就成了你慣用的方法。3歲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判斷力逐步增強。此時,你如果還是常常用哄騙的方法,就是在“侮辱”孩子的智商了。比如,“快點吃飯,吃完給你個大獎勵”,于是孩子吃完后,沒有了下文;比如,男孩要獨立睡覺了,還是有點害怕,提出一個建議:“一周四天和爸媽睡,三天自己睡”,你內心覺得沒有男子漢樣子,但還是答應了,結果中途反悔了。
? ? ? ? 我給家長的建議是:千萬不要習慣性地讓承諾輕易脫口而出,說之前請先過一下大腦,那么精致的大腦,不要當擺設。其次,做任何事情前,先把規矩說清楚,再小的事情也是一樣操作,話說回來,在孩子面前沒有什么大事小事。比如,洗澡、睡前、吃飯前,孩子在盡情的玩耍,部分家長會生硬地打斷,而我的做法是,給一個合理的緩沖時間,3分鐘也好,10分鐘也罷,更聰明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說出時間,如果時間不合理,家長稍稍修正,孩子一般非常“通情達理“且會實現自己說出的話。胡攪蠻纏的孩子,一般是家長長期處于低威望值造成的結果,不用懷疑這點。
? ? ? ? 我們家樓上的娃,常來我們家玩,小女孩很喜歡和我女兒玩,可讓她外婆頭疼的是,每次下來接她時,她總是意猶未盡。奶奶說,“說好了我下來了就要回家的嗎?不許耍賴!”女孩玩過家家正在興頭上,非常入戲,不想被打斷。一個成人在做著興頭上的事突然被打斷也是內心非常郁悶的,何況一個4歲多的娃呢?于是奶奶說,“那你還需要多久?”小女孩說,“再玩一分鐘”。其實,一分鐘相對不合理,大人要是心思細膩些,就應該說:“一分鐘呢,相對短了些,我覺得你完成這個任務,3分鐘會好一些,你覺得呢,等你完成了,我們回家,好不好?”
? ? ? ? 這樣一說,孩子會覺得你特別懂她。結果倒好,外婆又把一分鐘縮短了,我在旁邊偷笑,這30秒還沒到呢,給她叫停了,這不忽悠人嗎? 于是這女孩又不爽了,叫嚷著“再玩一分鐘!!!”
? ? ? ? 你看,這么一折騰,都遠遠超過3分鐘,而且還沒有給自己的威望值加分。
? ? ? ? 總之,任何想在當下為了向孩子妥協,答應了條件或許下了承諾,之后反悔的、沒有兌現的,都會極大地降低你的威望值。
? ? ? ? 2. 少說多做,不嘮叨不說教不命令
? ? ? ? 想要傳達你的信息,請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復、重復地說。先來一個小例子,奶奶會時不時地叮囑我女兒喝水,喝就喝吧,可每次在喝之前都會重復:“小孩要多喝水,不喝水大便也大不出,知道了嗎?不知道和你說了多少次了,怎么不聽進去呢?” 這種類型的重復、嘮叨,不會有多大的“殺傷力”,可背后的思維方式是一致的,任何想傳達給孩子的信息,都會以說教、反復重復嘮叨的方式出現。我的做法是,如果在陪女兒玩過家家時,見縫插針地引導——比如,我是“恐龍爸爸”,她是“恐龍媽媽”,我們的“恐龍寶寶”在學校的體育比賽中獲勝了,我們需要慶祝一下,我說:“來,我們干一杯吧,恐龍媽媽”。于是,水喝了,氣氛也很愉快。類似的方法很多,取代說教和嘮叨,孩子會覺得舒服多了,他若覺得和你相處起來舒服,你的威望值就會上升。注意,舒適地相處,并不是指放縱孩子的任何行為和無底線答應孩子的要求。
? ? ? ? 說教和嘮叨背后的本質,我認為,是自我思考能力的低下、是育兒基礎理論的薄弱、是同理心弱不會換位思考的表現。在傳達信息時,說教和嘮叨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也是效果最差的方式。最可悲的是,很多家長大腦中有個揮之不去的致命觀念—— 我表達得夠清楚,重復得夠多,孩子還是無動于衷,說明孩子不聽話、不懂事。這個觀念,是一塊育兒之路上巨大無比的絆腳石,也仿佛是堵住大腦思考通道的“淤泥”。
? ? ? ? 除了嘮叨、說教,部分家長還喜歡用命令的方式傳達信息。試問一下,誰喜歡被命令呢?命令意味著級別的不平等,家長高高在上的姿態,會給孩子壓迫感,這樣的溝通方式,孩子是不會喜歡的,也不會心悅誠服地順從于你。
? ? ? ? 3. 站在孩子立場,力挺孩子,給予無條件的愛
? ? ? ? 站在孩子立場,力挺孩子,這種情況意味著有第三方的出現。最容易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場景就是:學校老師在家長會上對孩子的表現加以批評否定,于是,怒氣沖沖的家長,回家后繼續批評孩子,甚至激將、數落。這種熟悉的場景相信每個家長都能想象到,因為這是上千年傳統家庭教育的“傳承”。也容易理解,在整個人類教育史中,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才開始關注兒童心理發展,大人們才開始學會站在兒童的角度考慮兒童的感受。
? ? ? ? 回到剛才的場景,智慧的家長應該是先聽老師講,然后回來后聽孩子講,不輕易下判斷,即便孩子真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理想,也是會站在孩子立場,鼓勵孩子,力挺孩子。比如,一位媽媽聽到幼兒園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媽媽聽了,告訴孩子:“老師表揚了你,說原來寶寶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 上了小學,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排在49名,我們懷疑他有些智力障礙。”在回去的路上,媽媽對孩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只要能細心些,能超過你的同桌的。”對于此現象,另有一番感嘆,因為如今的學校里,還是會充斥著這種喜歡貶低孩子的老師,與現代教育嚴重脫節。與智慧家長相反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著名作家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分享的故事。初中時期的麥家為父親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打抱不平,與同學們打架,結果父親沒有站在他的立場,反而扇了小麥家耳光,導致他極度叛逆,幾十年未叫過父親。一個耳光讓父親的威望值在麥家心中降為零(詳見《麥家說1/3青春期都會叛逆,但你知道麥家小時候為什么叛逆嗎?》)
? ? ? ? 4. 給予孩子更多選擇權,尊重獨立人格
? ? ? ? “爸爸,我可以先玩會過家家,再聽故事嗎?” 我答:“當然可以,你來決定。”
? ? ? ? “爸爸,我想保留這個牛奶盒,收集起來,做個城堡,可以嗎?” 我答:“當然可以,為什么不呢?你這個主意很棒,需要爸爸幫助一起完成嗎?”
? ? ? ? “爸爸,等下次下雨后,我也想小豬佩奇一樣,在泥坑里跳,可以嗎?”我回:“哈哈,這確實很好玩,爸爸小時候就玩過,但我們要在夏天玩,這樣不會著涼。”
? ? ? ? 這是女兒和我平日常會出現的對話。我會在確保安全的環境中,盡可能地滿足她玩耍的念頭,去探索的好奇心,給予她更多自主選擇權,尊重她的選擇。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是不需要被尊重的,根本不在乎孩子的選擇權,這可能是他們在童年時同樣沒有什么選擇權,總是被長輩們打壓所造成的。有些夸張的家長,甚至不自覺地讓孩子做到和自己的生活習慣一致,包括家中物品的擺放和一些荒謬的規矩等,讓孩子產生窒息的壓迫感。
? ? ? ? 在學習和興趣愛好上,家長要引導為主,制造更多機會讓孩子去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而不是強制要求他們學習自己認為重要的。
? ? ? ? 5. 以身作則,相信榜樣的力量
? ? ? ?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以身作則。我就用閱讀為例,有些家長問我,我們家孩子不喜歡看書怎么辦?我通常反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請問爸爸和媽媽自己有看書的習慣嗎?如果家長自己平日沒有看書的習慣,相對來說,孩子自覺看書的可能性非常低,然后又要強迫孩子看書學習,這樣做毫無說服力,是降低威望值最有效的行為。更離譜的家長,一邊刷著手機或看著電視,把孩子關在小房間看書學習。你要孩子愛上學習,首先自己要發自內心覺得閱讀是件有意義的事,確實能讓自己進步。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大人陪讀,每天抽出20-30分鐘固定時間,享受讀書樂趣。這也是我每天堅持做的事。等孩子有自主閱讀能力了,家長也可以在家里一起和孩子讀書,并可以閱讀孩子們感興趣的書,讀完后推薦給孩子,一起討論交流。
? ? ? ? 總之,當你期望孩子能夠做到什么事情之前,先問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或者是否打算和孩子一起進步前行。
? ? ? ? 以上幾點,是我在建立威望時所比較關注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定還有其他方面可以幫助家長建立威望值,比如:自身的見識、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等,如果你有心得,不妨分享下留言區。建立威望值,是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石。很多親子矛盾的背后,都是家長在威望值下降的時候發生的,家長會覺得自己說話的分量越來越低,一切都顯得很失控。所以,要想孩子聽的話,請先審視一下你的威望值!